返回

杏烧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 火!火!火!第(3/10)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说,曾经有政协委员建议拆掉塑像,免得老人家晴天遭日晒,阴天遭雨淋的。传说有关方面同意了这个方案,但要求必须在一夜之间悄然拆除。用爆破不行,用大拖车拉也不成,后来终于搁浅了。于是这尊白色大理石像巍然不动地保存下来。不知此话实焉?

    2

    聂风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等着电话。

    雅虎摇晃着脑袋,走近书柜,用后腿立起来,朝着书柜上方嗅个不停。那模样有点像《西游记》“真假猴王”里的“谛听”。

    “聂大哥,雅虎在找啥子哟!”

    小菊拿着抹布跟了过来。

    聂风买回四个新网球,装在塑料袋里,就藏在书柜的最上面一层。而且书柜的玻璃门是关着的。双层屏蔽,没想到这小家伙居然能够发现!

    聂风拍拍它的头。

    “送你到警犬学校去培训一下,绝对是条好缉毒犬!”

    雅虎摇着卷尾,受宠若惊。

    电话响了。聂风拿起话筒,是市作协朋友钟平打来的。

    “有一个女同志叫程晓雯,在市劳动局工作,她就是当年去云南蓝江的成都知青,而且比较热心社会活动。”

    聂风记下程的手机号码,道了谢。他急需采访“十少女遇难事件”的当事人。

    聂风照此手机号拨打,但只听见等待音,一直没人接。

    傍晚时,聂风正在家上网,接到一女士电话,话筒里传来小孩的背景声,估计是在家里打的。电话里确认了对方就是程晓雯,她问明聂风采访的目的,爽快地答应了。

    “我希望了解一下当年蓝江知青的情况。”聂风说。

    “可以,明天早晨我们再约吧。”

    翌日,聂风打程女士的电话。手机响,仍无人接。

    聂风打114,问到市劳动局总机电话。打过去,问到程晓雯的办公室电话。

    打通,接话的是程女士,语气热情。

    “你是哪个介绍的?”程女士问。

    “我一个朋友,市作协的钟平。”

    “我不认识钟平。”

    “也是知青,这说明你知名度高嘛,他介绍说你很热心。”

    “你想了解些啥子情况?”

    “我是《西部阳光》的记者,最近想写篇东西。”

    “你没有知青生活,恐怕写不好哦!”对方很直率。

    “我不是写知青文学,只是作一篇报道的背景材料……”聂风解释,“主要想了解一下四营二连那十个女知青的事。”

    “是被火烧死的,死得很惨!我就是四营的。”

    “你看我们什么时候见面?”聂风急切地问。

    “我建议你可先去凤凰山蕉林山庄,搭99路车到终点站,再花两元钱搭火三轮,那里有个‘知青活动中心’,”程女士推荐,“你先参观一下,有个实感,再作采访。”

    “如果方便,我希望先和你见见面。”

    “那也行,就上午十点半吧,我在办公室等你。”

    “谢谢了!”

    小菊看见聂风的高兴模样。

    “聂大哥,是和谁约会哟,这么高兴。”

    “一个女士。”

    “又是女士。”小保姆翘起嘴。

    到了10点,客厅的电话响了。

    小菊拿着话筒,冲着书房大喊:“聂大哥,你的‘女士’的电话!”

    “你这么大声干吗?”聂风接过话筒,果然是程女士打来的。

    “小聂呵,因为办公室临时开会,今天恐怕不行了。”

    “噢,”聂风有点失望,“那就明天再约吧……”

    “好吧。”对方挂断线。

    “唉,”小菊表情天真而幸灾乐祸,“‘女士’失约哪?”

    “去你的,瞎起哄。”

    聂风临时决定,先去凤凰山蕉林山庄。

    他在智园楼下叫了一辆的士,一路向北门外驶去。

    “去哪里?”

    “凤凰山。”

    沿途经过城乡结合部,只见车辆穿梭,尘土飞扬,有点乱。路边擦过自行车修理铺、小家具店、水果摊。再往前,地里的油菜已经收割,牛皮菜叶上面落满了尘土。

    智园在城北,离凤凰山路不算远,的士打表十七元就跑到了。

    的哥按照路牌,在“蕉林山庄”门前停车。

    灰色水泥柱门,左侧挂牌:“蓉城赴云南知青活动中心”。

    石板路。芭蕉林。池塘。

    负责山庄管理的女经理介绍,“知青活动中心”的组织者都有工作单位,平时不在这里。但定期举行活动时,中心里很热闹。“蕉林山庄”的老板也是知青,免费提供了一层小楼,作为老知青们聚会的场所。平常山庄作为度假村经营,效益还可以。

    女经理陪聂风参观了知青活动小楼。里面有一间十四五平米大的房间,被辟作“知青资料收藏馆”。聂风独自浏览了一圈,收藏品既普通又很珍贵,有部分当年知青们劳动的黑白照片,发黄的剪报,印着毛主席头像的语录,盖大红印的返城调令……,等等。房屋中央立着两个玻璃橱柜,左边一个橱柜内摆放着反映知青生活的各种出版物。右边的橱柜里,陈列着《赴滇知青纪念册》小册子、《通讯录》等等。还有一件军绿色摄影背心,背后印着:“蓝江知青返乡纪念”字样。

    参观完小楼,女经理吩咐一个穿蓝工衣的小青年,带聂风去竹棚茶座小憩。

    绕过两个池塘,见到一处长长的竹棚茶座。竹棚四周种着芭蕉,塘边有垂柳。路径旁开着各色月季。也许不是活动日,树荫下有一桌游人在打麻将,整个山庄显得宁静。耳畔可听见池塘里的蛙鸣,偶尔从墙外传来拖拉机开过的声音。

    “这是竹棚茶座,里面也有知青的纪念品。”小青年说。

    桌椅都是竹制的,很有特色。聂风落座,要了一杯花毛峰,十元。

    四壁张贴着图片,还有成都知青重返滇西上山下乡故地的照片。一幅浅蓝色的布幔,宽一米左右,长达三十米,围在竹棚的四壁,非常特别。

    聂风站起来,慢慢踱着步子。感觉到一种无声的潮涌。

    默默地浏览布幔上密密麻麻的题字……是

    -->>(第3/10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