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坎里别是一般疼痛:忆父亲与翦伯赞的交往第(6/16)页
学人才和骨干。
1956年夏季,翦伯赞等人参加了全国人大代表在湖南省的视察。他专门考察了长沙市的文化教育工作,看得相当认真,但是越看越生气。为了说出一肚子的不满,在座谈会上他特意拉上身份却非同一般的章士钊。
翦伯赞的发言,可谓开门见山。他说:“我对文教工作大为不满。这方面缺点是省领导忙于经济建设,放松了对文教工作领导所造成的。例如,《新湖南报》就很少关于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报道,很单调(章士钊插话,说:对,对,我们要知道的,报上都没有)。新华书店尽是宣传品,自然科学书籍实在太少,连近代史资料都没有一套。考古和文物发掘、管理方面,文化局就没有管。文物发掘工作者发掘了七百箱文物,发掘后就封箱,所以考古工作者反映,这些文物是‘出土入土’。中山图书馆有五十万册书(一说六十万册),由于图书馆书库不够,分散在长沙、岳阳等地六、七处地方,有二十万册放在烈士公园一个要倒塌的潮湿房子里,有的放在河边潮湿的房子里。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的一部分宋版、抄本等极有价值的书,因为没有房子放,放在走廊上,任凭风吹雨打,一部分已经完了。据我了解,还有大批珍贵文物进了造纸厂和造铜厂。中山图书馆每月买书经费只一千多元,买不了好书,书库又少。图书馆几乎成了看连环画的儿童阅览室。因此,好像湖南人只要吃饭、吃肉,不要文化一样。”说这些话的时候,章士钊在一旁不住地点头。
他又接着说:“从教育方面来看,师范学院师生们反映图书不够,科学研究工作没有条件。小学更糟糕些。我看了一个最坏的小学,墙壁出水,地下出水,光线不好、没有操场,厕所靠近教室,许多小孩子因为没有一角六分钱买药,一肚子的蛔虫。其他中学、小学有的也不像学校的样子。”
一向喜欢民间艺术的翦伯赞谈到湖南地方戏情况,竟激动起来。他说:“戏剧工作最糟糕。艺人们反映,没有从人民政府那里得到一点帮助(指私营剧团),得到的只是轻视和侮辱(章士钊插话,说:是,是)。省文化局一个副科长曾对艺人说:‘戏子、王八、吹鼓手,都不是好人。’有的戏院都快倒了,下雨天真的不敢去看戏。有的化装室面对厕所。艺联戏院艺人住的宿舍是一间大而潮湿的房子。一个房子住几对夫妇,中间以蚊帐为界。有个剧团演《文天祥》,主角没有宿舍,睡在走廊上。一个得奖的年青女演员金国纯,很有天才。但每月收入只有十五元。这十五元她要买旦角用的粉、红。每月吃不到肉和蛋。有个清唱馆,平均每人每月收入四元。这个清唱馆名为公私合营,但公家却未管过。为什么不管呢?可能是其中有些过去是妓女(章士钊插话,说:因为文化局干部认为跟她们接触是可耻的)。就是妓女也要管,这并不可耻。总的来说,在戏剧界存在三个矛盾:国营与私营的矛盾;干部与群众的矛盾;艺术与生活的矛盾。这是领导上对艺术的政治教育作用了解不够所致。”
继而,他提及湖南的少数民族情况。翦伯赞是维吾尔人,对中国的民族问题既有历史研究,又保持着现实关怀。故此番视察,他去了有维族居住的地区。看后,心潮难平,语调沉重地说:“常德有一千多个维吾尔族人,有一个维吾尔清真寺,现在成烂泥坑。维吾尔人很伤心,曾经请示上级修理,但没有批准。这说明宪法上规定宗教信仰自由是假的!这次我去看了,心里很难过,但还是向他们解释了。有一个伊斯兰教小学,是我小时候读过书的地方。它现在和我以前读书时一样,没有增加过一片瓦、一根柱头,维吾尔人民说:不但没有添加,还有‘五不’来限制。‘五不’就是不增加班次,不增添房屋,不增加经费,不增加教员,不增加学生。这简直是要我们维吾尔族永远落后。这个‘五不’实在不应该。常德专署专员问我:‘这次撤区并乡,桃源枫树乡维吾尔族民族乡是否也可以撤消?’我坚决反对!撤区并乡不要太机械化了。我到老家桃源枫树乡去了。我去时,农民包围了我。我只接见了解放前后都是贫农的人。我一问生活,大家就哭,说没有饭吃,吃树皮、野菜、菜饼、糠。原因是去年定产太高,征收公粮后就缺粮。贫农就连糠也买不到,因为干部说:‘糠不卖,要喂猪!’(章士钊插话,说:人还不如猪)。全乡有三分之一的人没有饭吃。现在已经饿死了一个人。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找干部,他们说怕干部‘戴钢盔’(即扣帽子)。有个老农民说:‘满清时候的官还让我们说话,现在干部反而不准我们讲。’(章士钊插话,说:现在还不如满清啦)。我在乡里给群众解释了党的政策,说共产党、毛主席是好的。农民说:‘共产党、毛主席好是好,就是吃不饱。’我看到的人,都是哭脸。乡里的房子越来越少,鸡犬无声。过去是机杼之声相闻,现在一切副业都取消了。乡干部作风太恶劣,得罪了所有的贫农。我看一定要撤职。他们给党带来了太不好的影响,应该加以挽回——上面的话,我发誓,没有一句夸大了的,而且我说的时候还没有农民那样激动。因为,我没有他们那样的情绪。当然这些话,我也不会拿到群众中去讲。”
最后,翦伯赞说:“我看有些人就有大汉族主义,不然,为何来个‘五不’呢?有大汉族主义,就会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虽然,两者都是反动的,但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为了抵抗大民族主义产生的。取消民族乡,我就坚决反对。我要向中央民委反映这个意见。我是维吾尔族,我就有这种民族性格。”
翦伯赞讲完后,章士钊遂作简短补充:“文教部门我是同翦老去的。他讲的话,我都同意,只是繁简不同。总之,忙于经济建设,头绪纷纭。”言罢起身,语气很重地说:“官僚主义很严重,简直就是无政府状态!”
这个分量很重的视察发言,被很快整理成材料反映上去。
陪同视察的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秘书长则对别人说:“农民在和翦伯赞谈话时,可能有夸张,而翦伯赞不知道。”
一年后,即1957年的夏季,毛泽东发动了反右运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蜜月”正式结束。民盟、农工这两个民主党派,被毛泽东确认为运动的中心。身兼两党要职的父亲,自然被置放在运动中心的中心。自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这是为什么?》的社论后,父亲便到处接受批判。
批判会结束,身心疲惫不堪的他坐在沙发上
-->>(第6/1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