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云
第七出雉飞
这段姻缘,要从隋朝大业四年讲起。
那一年,山花烂漫的时节,地里大片大片的青绿,异常柔美。新生的黄花,花瓣上落着三两只彩蝶。秦汉古路上,尽是蓟叶夹道。清清的,一阵土香,土里杂着几点水汽。
一位靺鞨姑娘,站在山花丛中,眼睛眺望着辽西方向的蓝天。她迥异于汉人的服饰打扮,十分醒目。就在不久前,她与族人迫于生计,迁徙到了涿郡这个地方。
她望着头顶一片晴空,阳光洒上她如花的面庞。
“久等了。”一个男子悄悄出现在她身后。她闻声,忙转过身去,见了男子,笑逐颜开。男子却面露愁容——这是位年轻的汉族男子。姑娘凝视着他,看他脸上全是汗水,发髻有些散乱,连身上的衫裤也叫汗水洇透了,足下的草履更沾满泥土。姑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用目光询问他,听他缓缓开口:“太守才张贴讣告,要征调诸郡汉族男女去开渠……”他踟蹰起来,不敢再看姑娘的眼睛。
“我今凡前来,是与你道别的。”
姑娘赶紧摇头。男子终于鼓足勇气,望向她,眼睛有些湿,但没有落泪。他见姑娘脸上布满愁云,轻轻笑道了:“你放心,用不多久,我就回来。”他紧盯着姑娘,想象着回来后的美好日子:“你愿意等着我么?”他问,“用不了多久,待长渠竣工,我就回来了。你愿意等我么?”姑娘点点头。男子确定似地,一遍遍地低声问她:“……三年,五年?”姑娘还是点点头。
山花烂漫,花瓣伴着蝶儿飞舞。于辽西,她绝见不到这般美景,渐渐地,看腻了这美景。
三年,五年……她站在一片山花丛中,看腻了美景,遗忘了辽西的日子,心里只想着一个地方,眼里只望着一个地方。三年,五年……双眼望着、盼着,望不见那位汉族男子的身影,她还是望着,望眼欲穿,愈盼心愈切。
她始终在一片烂漫中守望,不知守望了多少个三年、五年,直至无情的岁月将她埋进花底,男子还是没能回来。
又不知过了多少个年头,也不知是个什么朝代了。
轻轻一阵风,塞北卷起黄沙,卷来一片血腥。依旧是山花烂漫的日子,一女子孤独地立在山花丛中,望眼欲穿……
历夏经秋,光阴荏苒,不觉已到崇祯八年。
天柱峰南面的川水,汤汤汩汩直向东流入九曲。溪两岸刀切般整齐的翠绿峭壁,仿佛是这个地方的高大屏蔽。
草木掩映着的,一条极细长的白沙汀,仅容一人行走。
“昨夜还赞花容貌,谁知今朝朱颜老。这夕尤嫌象笏少,岂料明日乌纱掉。穷途恸哭哄堂笑,兴亡成败皆看饱。半入尘缘半修道,一培黄土全埋了。”玄机道人在前面行着,把这只已经可以磨出茧子的曲儿唱罢一遍,又要唱第二遍,“昨……”
“玄机?”子虚紧随道士身后,一手扶山壁,一手提着衣摆,“你总唱这支曲子,究竟原何?”
“原何?”道士笑了,“原何呀,我自己都记不得啦。”他一指对面峭壁上的那些小岩洞,“喏喏,你看,这就是所谓‘藏舟于壑,藏山于泽’了吧?”——当地有将亡人藏入悬崖缝洞的丧葬习俗。即用整木凿成船形,置尸于舟内,入崖洞葬之,称为“架壑舟”。
子虚知他故意打岔,也不再问,只回他:“藏舟于壑,藏山于泽,人谓之固矣。虽然,夜半有力者负而趋,寐者不知,犹有所遁。若藏天下于天下,则无可遁形矣。”
“你可真是秀才!”道士笑着点头,“但不知先生于此句作何解释?”
“哪一句?”
“道散而为德,德溢而为仁义,仁义立而道废矣。”
子虚笑说:“你是道士,怎么反起问我来?”
“诶!我要听你的解释呀?”
子虚想了想,笑着摆摆手:“在下不好说。”
“什么不好说?”道士回头看来。
子虚还是朝他摆一摆手:“不好说就是不好说。”
“怎么个不好说法儿?”
“说了么,你又要讲在下。”子虚手扶山壁,整了整身后的书箱,“倒是你先告知在下,将去何方?还有那红绸包袱里,究竟是何法宝?”他小心翼翼地躲过前面崖隙里生出的半截矮树,极谨慎地行走着,可惜鞋子还是湿了。
道士也笑着摆摆手:“此时尚不宜说。”
“既然如此,”子虚一摊手,“在下也无甚好讲。”
“你几时学得这样刁?好好好,我告诉你。”道士边行边说,“那年梅开时节,思陆崖望尘亭里,你禁不住我挑拨,与我们几个打赌……说当日酉时二刻前就回来。可到了人世来年,看大火向西流,还望不见你。他们都说,这是我种下的错,罚我亲自下山去寻你。我想你是贪恋着玩耍,忘记了赌约,可万万料不到,你竟……”
“可是掉嘴儿?在下连思陆崖是个什么所在都不晓得,几时去来?”
“看看,就是不宜说么。”道士不再言语。
子虚不依不饶,紧赶几步,够手一扯道士:“你且说个明白,究竟什么回事?”
道士呵呵一笑,回头瞥着子虚:“你权当贫道掉嘴儿罢。”子虚还不肯罢休,扯住道士袍袖,不叫他行走,自己却一个不小心踏进了水里。道士笑着扶住他:“仔细些,我才问你的,你还没答哩。”子虚一拧湿了的衣摆、裤腿:“好没道理!你自己先者嚣,反来寻别人短处么?”
道士扇扇手,笑着答他:“不是我者嚣,是你这人外好内丫槎。”子虚闻言,瞥了道士一眼。
二人就这样走走说说,一路赏山玩水,看不尽的野草闲花。
川水右侧的水光石上,遍布题诗刻字。子虚逐一阅览,还与道士一起笑说那山壁题字的人物故事。
川水从脚边淌过,水势汹涌,上面偶尔几只竹筏、羊皮筏子漂流过去。
行段路,白滩已尽,道士只好招呼了个羊皮筏子。这筏子用十来个羊皮袋连成,可乘四五人,艄公跪在前头,撑木浆划水而行。筏子随水起伏跌宕,渡了一路,因二人无渡水之资,艄公便把他们赶到了平地处。
子虚不住地抱怨人情淡薄,两人沿川行去,恰望见前方不远处有个茅舍。碎石筑墙,墙上的
-->>(第1/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