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的社会生活化
一、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46)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杜威的影响,但是他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对杜威的思想做了修正,可以说他的实践是在“中国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中国人自己的教育实践。他的生活教育思想、普及教育思想、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以及创造教育思想对后来的素质教育影响很大。
1。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概括起来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教育以人民大众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培养有创造力的人为目标。简单说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所指的教育不仅仅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小教育,而是指以社会为课堂的“大教育”。
社会即学校:我们的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教育的范围。生活教育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要形式,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把整个社会看作一个学习的大课堂,强调开放的社会、开放的教育。就目前来看,有限的空间必然导致视野的有限性和发展的片面性,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仅仅通过学校教育是培养不出来的,它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影响。这与我们目前提倡的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和实践。通过教学做合一可以避免中国人的两种病:“呆头呆脑病”和“软手软脚病”,改变学校教育中学而不做的现状。陶行知所说的两种病直到现在还部分地存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儿童被各种考试所牵制,失去了全面发展的可能。他们缺少必要的闲暇时间,缺乏和社会广泛接触的机会,缺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当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对治疗中国人的两种“病”提供了一个经过实践检验的药方,用他的生活教育思想来反观我们今天的教育,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我们的教育是否让学生接触到了真真切切的生活世界?我们的教育是否为儿童提供了“教学做合一”的机会?我们的教育是否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当前素质教育进行中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
二、 胡适“教育必须面向社会生活”
胡适,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胡适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新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既具开拓进步的积极意义,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局限。教育方面,他提倡改良主义的教育救国论,要求学生“安心求学”,埋头于“读书救国”,反对学生参加革命运动。同时竭力宣传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作为美国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者,胡适的“超功利”教育思想雄辩地说明了素质教育的超功利性,对当下教育界尤具启示意义。胡适关于学生学问素质的培植、良好习惯的养成、注重才性发展、强调工具训练、联系社会实际与生活实践、学生团体生活、自治能力、民主管理以及学生知识准备、个性价值、奋斗精神、社会责任感等一系列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教育理论探索与教育实践改革仍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学校教育必须面向社会生活,注意联系实际。
胡适非常注重生活教育,这方面颇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胡适曾介绍杜威教育哲学的根本观念是“教育即生活”。杜威有两大主张:“(1)学校自身须是一种社会的生活,须有社会生活所应有的种种条件。(2)学校里的学业须要和学校外的生活联贯一气。”(《实验主义》)胡适不但接受了杜威这一教育思想,而且从积极方面加以阐述运用。他强调“注重生活教育”,但不把教育简单等同于生活,学校教育要有其自身特点。他强调的是学校教育必须面向社会生活,注意联系实际。教育必须联系生活实践,适应社会需要,特别是适应新文化、新思潮激荡之下的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新的人生价值观指导下的社会生活的需要。他曾告诫儿子“学社会科学的人,应当到内地去看看人民的生活实况”。
2、“求学是学生第一事”,要求学生以学问生活为主。
胡适所说的学问生活,绝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不是背书抄讲义的死读书。胡适认为,课堂生活主要是传授知识技能,学生必须注重观察事实与调查事实,养成观察调查的习惯,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落实好“科学训练的第一步”,再进一步“极力谋学科程度的提高”。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才牢固可靠,才有用处。至于人格操行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训练则需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而课外则尤为重要。他认为“课堂以外的生活,才是做人的训练。凡游戏、社交、开会、竞赛、选举、自治、互助、旅行、做团体生活……等等,才是训练做人的机会”。认为这些“都是旧日学堂书院所无”,因而也正是新教育区别于旧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3、书本知识须能运用于实际,在实践中操作。
胡适认为要注重实际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即官能的训练,改变单一的书本、课本知识来源。胡适又提倡学生养成独立自学的习惯,不要过于依赖教师和课堂。通过独立的自学,努力发现自己的兴趣与才性所近的学科,尽力发挥自己天才潜力的方面。他主张,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不应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消耗在升级或应付功课上。胡适坚持认为,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更不是为了获文凭,而是为了应付现实生活与复杂的人生境遇,为了追求更多的知识,获得最多的能力以便于将来能够从事创造性的劳动,为社会作出独立的积极的贡献。由此,他认为学生在入大学选择科系,或毕业选择职业的时候,都应当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而不应只考虑别人的需要或职业出路等问题。学非所用,用非所长于自己于社会都无益处。
三、 徐特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劳动者
徐特立从事教育工作70余年,历任苏区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代部长、西北办事处教育部部长、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厅长、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中宣部教育研究室主任,一生“以教书为职业,以教育为事业”。尽管在徐特立的教育论著中,从未见他用“素质教育”一词表达过具体的教育主张,更没有以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