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与皇后是死对头,现在当宠皇后自是奈何她不得,但若有朝一日失去了皇帝的宠爱,便也只能任着皇后搓圆搓扁了。除非……除非……
令妃从来都不是甘于坐以待毙的人。
只是皇后的身份摆在那里,又太后为她撑腰,皇帝再是不喜皇后,可大面上该给尊重却从来不会少,纵然偶吃小亏,却不致伤筋动骨。况且凭那令妃的出身,能仗着皇帝宠爱走到这步已是不易。便是日后造化了得,能诞下小阿哥得了恩典抬旗,可家中没有个出类拨萃的人出仕,朝堂上少了说话的人又有谁会记得她们母子是谁——当初她父亲能当上内务领管,还是孝贤皇后抬举她时求皇帝赏下来的恩典,可惜她父亲不争气,一任不到就过了世——所以她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搭上那个一表三千里、以前只听说过却从来没见过福家。好在那福伦彼时不过一小小的庶吉士,虽然庶吉士号称“储相”,前程十分看好,却少了可供之晋身的助力,两人各取所需自是一拍即合。
那福伦也不负令妃所望,趁着福夫人进宫请安的时候,教福夫人给令妃讲了她日后的奋斗榜样:宋真宗皇后、即民间演义传奇里面“狸猫换太子”里面的刘皇后的故事。
令妃原就是聪明人,自是一点就透茅塞顿开。此后行事作风无不效仿孝贤皇后,处处彰显大度宽容——特别是在皇帝面前的时候——又伺机在皇帝耳边吹了枕头风,让福尔泰成了五阿借的伴读,引着五阿哥日渐亲近她与福家。
这宫中原就不乏那种见风使舵之辈,见那令妃得宠又与五阿哥交好,自是纷纷向她卖好,很快宫中便盛传起令妃亲善宽和,颇有孝贤皇后遗风之类的话来。传来传去,免不了就有只言片语“不慎”传入皇帝耳中。令妃却依然不骄不躁,甚至在皇帝提起的时候表现出十足的谦虚恭谨,道:“先皇后品德高尚,奴婢不过是跟在娘娘身边久了,蒙娘娘不弃指点一二……却已是令奴婢终身受用不尽了。”又隐晦的提起这种传言会有损皇后尊严,令她不胜惶恐。
皇帝对令妃的安守本份自然大加赞赏,可没过多久,就发现皇后屡次寻衅发作令妃,虽然令妃一再否认并为皇后开脱,但英明圣哲的皇帝还是很快从延禧宫的奴才们那语焉不详的话中推测出皇后是为了宫中的传言在刻意为难作贱令妃,由此愈发觉得皇后睚眦善妒不能容人,小意温柔深明大义的令妃可贵。因此对令妃的宠爱日深,遇事便不自主先偏向令妃三分,以致于皇后在与令妃的交锋中往往铩羽而归。时长日久,自有人发现端倪。于是投诚亲近令妃者日众,便是皇后仗着太后支持,虽不至于要避其锋芒,但与令妃斗起来却也只能拿着令妃的疏漏作文章。而皇后也确实拿过一些令妃的把柄短处,可惜于争宠一道上她到底不如令妃精通,皇帝又素爱偏宠偏信,往往不单没有起到打击令妃的作用,反而让那令妃钻了空子,贼喊捉贼的倒打一耙,让皇帝对她的不满日甚。
也因为昔日的无往不利,令妃对于将此事栽到皇后身上恰是信心满满,根本没想到会有失败的可能,毕竟那孝贤一事,明面上的得益者就是皇后,皇帝心中未必没有疑窦。虽说皇帝可能对她也有同样持疑,但只要她安排得当,弄上几个佐证,凭皇帝对她的宠爱与对皇后素来的恶感,会倾向哪边不言而喻。只是令妃绞尽心思,却独独忘了一样——
查这事儿的人不是有皇帝压在头上、有着千般顾忌的皇后,而是太后。太后是什么人?那是大清的国母,皇帝“有言必遵”(起码明面儿上是)的老娘,是自雍正九年孝敬皇后崩后便摄后宫事,在雍正爷宫中笑到最后的女人。不同的身份地位能行使的权利自然也不一样,太后那上尊荣的地位本就不是皇后能望以项背的。所以皇后不能用或者说用了会引起皇帝反感干涉的手段,比如严刑逼供屈打成招先斩后奏等等,对太后来说都不是问题。
而令妃从前敢那样算计皇后,不外乎是因为清楚皇后心直性急不得皇帝看重,又仗着自己得宠,在皇帝面前上起眼药来那是得心应手事半功倍。但这事要搁到太后身上,令妃是既不能也不敢往太后身上泼这种脏水。顶多也退而求其次,绕着弯儿暗示太后偏坦维护皇后,只要能挑起皇帝一丝半毫的猜忌,便将那疑心往皇后那边引去几分也是好的。可她算计得再好,太后只一招釜底抽薪先给封了延禧宫,让她形如禁足,便彻底将她困住——见不到皇帝,她就是有好苏秦张仪的口才也使不出来阿。自然的,所有她擅长的比如说暗自神伤阿、扮所害者阿之类的把戏都无处可使。
可就在令妃刚刚意识到自己所犯的致命错误,正要另谋良策的时候,太后出手了。
初得知唐嬷嬷提了几个延禧宫的粗使宫人问话时,令妃虽然疑惑,却也不甚在意的。若是拘的人是她身边得用的,虽然不一定替她办过阴私之事,她也兴许还会担心一二,但那些个连侍候人都排不上的贱奴能知道些什么?可慢慢的,她就体出味儿来了。
那些奴才是低贱没错,但他们人数庞大多有连结,日常里为保性命,多有认干亲结对食的习惯,在这宫里纵横连贯盘根错结的,消息最是灵通不过。令妃用人固是谨慎,行事也堪称滴水不漏,却也防不住底下的人认几个干儿子找个相好的呀,这献媚亲呢或耳鬓磨厮之际,难保就在不经意间透了一两句要紧的话。
当然,这其实也怪不得令妃不把他们放在眼里。毕竟那些人的身份实在太低,说句微若浮尘也不为过。不要说令妃,就是她身边那些有些体面的奴才,随手都可以捏死几个。可恰恰便是这群连性命也难自主的奴才,因为身如蝼蚁,却反最惜命不过,也不像那些要紧位置上的奴才平常多得令妃恩赏,自然也谈不上对令妃有多少赤胆忠心了。
虽然,在审讯刚开始时,那些原见拿人的是太后身边的人便先胆怯三分的奴才们,或是真的不知内情,或是曾听过几句要紧却含义不明的话,却都深蕴知道的越多死得越快的宫中生存法则,又见来问话的人好声好气也未刑恂,便都有志一同的来个一问三不知。
可唐嬷嬷作为太后跟前除桂嬷嬷外第一得用的人,自不是吃素的,又岂会任这些奴才糊弄?只一招杀鸡警猴——每日只提三五个人问话,凡有推说不知情的,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当着其他人的面活活杖毙,并道:“像这种不能为主子分忧的奴才留来何用?”——虽然其中并不乏真不知情死得冤枉的,但像这种卑贱的粗使奴才就算是打死了
-->>(第4/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