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陈氏做完午饭,喊着家人吃了,就提着两斤昨天在城里买的猪肉和蕙娘绣的个香囊,拉着蕙娘就往外跑。弄的蕙娘稀里糊涂的。
一路上碰到人就是大爷奶奶叔叔伯伯婶婶大姐的乱叫一通,间或被掐两把脸,赞着,大力家的这娃娃长的真俊啊,果然是在城里待过的,以后云云之类。
总之,蕙娘是一个没记住,全部忘记了,她前世就最不会记人和叫人了,老忘记谁是谁,应该怎么叫。
陈氏只管捂嘴笑,谦虚两句,蕙娘这女儿针线也没怎么好,长得也不那么样。尼妹的,没人问你,她的针线怎样,好不好?!
陈氏领着蕙娘把古里村大致转了转,就来到村头的里正家。
里正娘子看着蕙娘这水灵水灵的样子,心里就痒痒,赶紧把自家还没出嫁的三闺女巧巧叫出来招呼蕙娘进房里玩,自己拉着陈氏嘀咕。
却原来里正娘子是这十里八弯出了名的喜欢做媒的,不是媒婆胜是媒婆。看到没出嫁的姑娘和没成亲的小子就喜欢弄个清楚,记到她自己做的未嫁娶册里,等有人要嫁娶她就帮忙拉线。每做成一桩婚事,里正娘子又在另外的已嫁娶册里记下。还有一本是记录她做成的婚事里有没和离休妻的,目前为止这本册子还是空白的。这就是她的骄傲啊,她每晚睡前不摸摸这几本册子就会睡不好。
“大力家的,你家大闺女长的可真是端正,我做了二十几年媒,就没见过这样俊的,啧啧,不知找了婆家没?”
陈氏咕咕直笑,放下猪肉,递了香囊给里正娘子,“瞅瞅,这个绣的咋样?”
里正娘子接起香囊,里外细细看着,“这个绣法,我看我们这几个村都是没有的,县里或许能找到,这绣艺,好,好,好!”
连着三个好,把陈氏乐的眼睛都看不到了。“蕙娘绣的,别的我不敢说,就这绣艺,我家蕙娘就有得挑婆家。”
“之前就听说蕙娘是在华阳城里大户人家做事,没想到还得了这么个好手艺,你家蕙娘也有一十七了吧。”里正娘子摸摸香囊,转身去找她的册子。
“是啊,之前在那府里,也没法子找婆家,现出来了,幸好不晚。就冲着我家蕙娘的那样貌和绣艺,您给找几个好的,回头我细瞅瞅。”陈氏感觉天底下就她家蕙娘最厉害了,就是嫁到城里大户人家都是可以的。
“你看看,我给你细说说。”二人就着册子仔细研究一番,最后定下了几家很是不错的。
陈氏又扯过册子道,“我再拿回家细瞅瞅,这两斤肉您拿着,香囊也拿着,到时候说亲有个依仗。”
“这,这,你拿走了,我晚上……那你晚饭前给我送过来。”里正娘子看着陈氏手里的册子,真是抓肝挠肺的。
陈氏也不理她,直接把册子放进胸前衣服里,“哪能那么快,到时候看好了就还,不会给你弄坏的。”
里正娘子又不好去抢,只心里道难道要失眠到她把册子还给我不成。
房里的巧巧和蕙娘这时正在闲聊,主要是巧巧说,蕙娘听。巧巧是里正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小的女孩,和薇娘同岁,是里正娘子的老来子。她上头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都成亲了。
巧巧就是个话痨,一个时辰,就没见她歇口气,从她家的老实大哥讲到她家今天老母鸡新下的鸡蛋,基本上,蕙娘连她家的狗有多少毛恨不能都知道了。
在这一个时辰中,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主要是,从没有人能够听巧巧讲一个时辰的话,还不会从中打断。每次还能给予相应的回应,像,“这样啊,真的吗,太厉害了,嗯,啊,哇……”
巧巧立刻觉得蕙娘是她最最好的朋友了,她以前最好的朋友薇娘得靠后了。
蕙娘如果知道巧巧的想法大概会仰天长叹,她只是不习惯和陌生人说话才这么敷衍的,好不好!再说,她娘就在外面,她也只能在这和巧巧死磕啊。
薇娘如果知道巧巧的想法大概会仰天长笑了,终于,终于,巧巧终于找到别人唠嗑了哇。
“蕙娘,咱们回家了。巧巧啊,谢谢你和我们家蕙娘玩啊,有时间就到我家找蕙娘玩,她天天都在的。”陈氏带着一脸满意的笑进了房里,拉着蕙娘往外走。
“我说,您难道不能不加后面那句话吗?”蕙娘本来是很开心陈氏来拉她走的,听到陈氏后面那句话,一个趔趄差点摔倒。
巧巧忙扶着蕙娘另外一只手,“啊,蕙娘姐姐,小心点,你刚才说的什么,我没听清?”
“那啥,我说,嗯,巧巧真可爱,我很喜欢巧巧呢!”蕙娘泪流。
巧巧听了这话倒是很开心,“我也很喜欢蕙娘姐姐呢,我过几天去找你玩,后天我要去舅舅家这几天不能马上去你家呢。”
“你蕙娘姐姐刚回村子,还什么都不熟,你可得带她细转转。”
陈氏也是灰常开心地,这屋子里大概就蕙娘和里正娘子郁闷中了……
出了里正家,陈氏几乎是拖着蕙娘往家里奔着,一回了家,就冲到蕙娘的卧房,关上门。
蕙娘看着陈氏偷偷摸摸从怀里拿出一本书,很是纳闷。
“娘,你会认字?”记忆中,陈氏是不认字的,原主也认不得字。不过这世的字其实变化没多大,都是繁体字,蕙娘倒是认得个七七八八。
“不会,不过里正娘子给娘细说了的,娘还记得。”陈氏捻着大拇指和食指,蘸了点口水,刷刷把册子翻到某一页。
“娘,这是什么啊?”蕙娘也凑过去看,好奇中。
“这是里正娘子整理的一些后生的情况,娘把它抢来,给你细说说,你再掂量掂量,看选哪家,咱们到时候请里正娘子去说媒。”
蕙娘扑倒,这两天的相处,蕙娘只以为陈氏做事风风火火了点,没想到,居然这么奔放,要知道,古代即使是农村也没有和女儿商量婚事,让女儿自己选的。
她却不知,陈氏本来就是一个十分利索的人,基本上家里大事听许大力的小事听她的,至于是大是小,就由陈氏定了。再加上,陈氏一直耿耿于怀卖女儿这事,所以对蕙娘可谓是十分宽容,生恐她嫁的不好。
陈氏指着一页纸,“我给你说说,这是咱们古咱们里村杨家的小子,富春,他今年只有十八,家里有十来几亩田,他又是独子,不用担心分家后得的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