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附录三 (四)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題项羽庙无名氏嬴秦久矣酷斯民,羽入关中又一秦。

    父老莫嗟遗庙毁,咸阳三月是何人。

    此诗为无名氏所作,明徐伯龄《?精?》卷十收录此诗。

    首句的“嬴秦”即代指秦朝,因为秦皇嬴姓。“酷斯民”指用残酷的刑法对待百姓。“久矣”二字最为精当。

    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瓜皮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史记?高祖本纪》)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录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犯法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史记?陈涉世家》)(武臣曰)诸群试相与计之。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因天下之力而攻无道之君,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业。此士之一时也。豪杰皆然其言。(《史记?张耳陈余列传》)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元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上述四例,刘邦、陈胜、武臣、郦食其都讲了一句共同的话:天下苦秦久矣!此正可作为“久矣酷斯民”的注释。

    可见,秦末大起义时天下人都认为:暴秦给天下百姓带來的痛苦时间太长了!这种共同的认识是天下反秦之火迅速烧遍南北大地最根本的原因。本诗开篇就抓住这一点,指出秦朝的暴政给天下人带來了太多的痛苦。

    第二句的“羽”指项羽,“又一秦”,指项羽如果称王关中则是又一个秦王。也有的传本将“一”写作“火”,指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朝的宫殿。嬴秦暴虐,尽失民心。项羽入关本应及时废除严苛的秦法,但是,项羽入关之后,不但沒有改变秦朝的苛法,反而一把火烧掉了咸阳的秦宫,这种以暴制暴的办法,同样得不关中父老之心。

    第三、四两句扣題“项羽庙”,今天的项羽庙也已损毁,令人欷?。但是,当年放火烧咸阳秦宫三月的又是谁呢?

    这首诗别开生面,开篇即慨叹暴秦对百姓太残酷,项羽沿暴秦之路,最终自己也被迫自刎。如今项羽的庙宇也像当年被他烧毁的秦宫一样,毁掉了。

    这首诗借咏项羽之庙慨叹项羽行暴政,最终败亡,如今,自己的庙宇也像当年被项羽所烧的秦宫一样毁掉了。全诗充满了世事沧桑之感,而在人事沧桑之中作者又指出了项羽的残暴是项羽灭亡的主要原因。这种意见在古人咏叹项羽的诗中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前文对已有论述,不赘。

    登广武冈汉高数(?)项羽处\[明\]顾大武三面寒流数仞冈,两雄曾此话兴亡。

    汉家事业由天幸,十罪空劳数项王。

    首句写广武形胜。“三面寒流”,指广武三面临水;“数仞冈”,指广武之高。广武,在今河南省荥阳市,这是汉四年刘邦、项羽广武对话之处。“两雄”,指刘邦与项羽。“话兴亡”,指刘邦与项羽隔广武涧对话。《史记?高祖本纪》详细记载了这次对话的全过程: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间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

    因此,开篇两句先写今日广武的形胜,再交待此地为当年刘、项对话之地。

    第三、四两句,“汉家事业”,指刘邦建汉。“天幸”,天意。“十罪”,即上文所引刘邦指责项羽的十条罪状。“空劳”,白白说教。这两句说,刘邦白白对项羽说了一番,项羽怎么能听懂这些道理呢?

    此诗为中国古代咏史诗的一种类型,即作者以当年历史上的某个形胜之地为題,咏叹历史故事。

    但是,这首诗所讲之理有失偏颇。刘邦最终战胜项羽并非“天幸”,而是刘邦一系列正确的战略,特别是生存战略与发展战略绝大多数都是正确的结果。此非“天幸”,而纯属人为。

    三、題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杜牧咏史诗的特点是见解独特,本诗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首句说打了胜仗与打了败仗是兵家难免之事,不必过于介意。“不期”,不易预料。

    次句说能够忍受兵败的耻辱者才是真正的男子汉。这两句是对项羽不愿东渡乌江、重整旗鼓再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批评。

    第三、四两句点明:江东子弟多才俊之士,如果卷土重來,再整山河,胜败之事难以预料。

    这首诗在歌咏项羽的诗歌中非常有名,因为它第一次提出项羽应当忍辱负重,东渡乌江,与刘邦再争天下。

    过乌江題项羽庙\[唐\]李山甫为虏为王尽偶然,有何惭见渡江船。

    平分天下犹嫌少,可要行人赠纸钱。

    此诗以项羽不渡乌江、自刎而亡为论诗中心。

    首二句言,成(为王)败(为虏)皆属偶然,为什么要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坚决不渡乌江呢?

    末二句言,难道以长江为界、平分天下还不够,非要自刎而死,让后人为项羽庙烧几张纸钱?

    李山甫在唐代诗人中是一位以论史诗著称的诗人,但是,他的这首诗却存在着认识上的巨大局限。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