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寻一颗宁静的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章 探寻善与恶的心理根源(一)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一节 原罪和忏悔:病态的道德观

    经验主义哲学家爱默生曾说过:“上帝在造物时,给每个事物都留下了一个缺陷。”这句话是想让作为人类的我们感觉到自身的不足和谦卑,但同时也让我们备受鼓舞。

    法国作家、哲学家蒙田也曾说过:“人类是非道德的生物,却注定要完成道德上的使命。”如果失去了理想,人是无法生活的。因为人始终有着追求真和善的冲动,这就是人性的本质。人在本性上具有善恶意识,就像是树要开花,花要结果一样。

    著名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有两件事物雄辩地证明了上帝的伟大: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和我们内心中的道德戒律。”

    对此,弗洛伊德却不以为然,他说:“星空诚然灿烂庄严,但说起人类的道德感,恐怕上帝也会为他造人时的粗心和草率而感到惭愧。”

    不可否认,人在各个方面有巨大的能力,有时候遵循着良好的道德规则,有时候却毫不保留地显示出恶的一面。而宗教在与恶的斗争过程中,所运用的全部方法大概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抑制!西方的宗教认为,只有严格地抑制内心的情欲和冲动,人类才能达到道德上的至善。

    经验主义哲学家爱默生曾说过:“上帝在造物时,给每个事物都留下了一个缺陷。”这句话是想让作为人类的我们感觉到自身的不足和谦卑,但同时也让我们备受鼓舞。

    法国作家、哲学家蒙田也曾说过:“人类是非道德的生物,却注定要完成道德上的使命。”如果失去了理想,人是无法生活的。因为人始终有着追求真和善的冲动,这就是人性的本质。人在本性上具有善恶意识,就像是树要开花,花要结果一样。

    每个人的本性中都孕育着这些道德意识的萌芽。只要内心深处始终潜藏着这些萌芽,才能将这些道德价值和理想发扬光大。虽然圣贤不时地指责人类的弱点,但他们的内心也很明白,尽管人们内心的善恶意识极其微弱,但它们的存在缺是确定无疑的。当人们未能遵守道德时,他们的内心便会升起莫可名状的罪恶感。这表明,人是有一定的道德感的,有精神追求的。

    虐待他人责备自己,成为害群之马。道德感的消极方面会造成极其巨大的损失。恐惧、焦虑、仇恨,以及人的精神和肉体上的大多数疾病都是由于错误的道德观念造成的。而人们本身的某些错误方式又造成了错误的道德观念的滋生和蔓延。

    倘若有这样一种道德,它既不加强人的自我厌憎感,也不会让人感觉到自己的卑微,那么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像艾里克·弗洛姆所说的那样,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感是完整人格的一部分,它是对人的整个存在的自我否定。这种道德感真正标志着人类的成熟。很多的艺术家、医生和教师都为他们自己设立了这种道德标准。父母将他们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他们的孩子,在这儿同样可以看到道德感的强大作用。

    从本杰明·富兰克林到亚伯拉罕·林肯,他们对人间疾苦的关心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道德感的巨大力量。这些都是人类具有仁爱的道德观念的佐证。

    不幸的是,并不是所有道德上的呼声都如此的高亢和鼓舞人心。宗教的历史最能说明这点,从使徒保罗到圣·奥古斯丁,从约翰·加尔文到马丁·路德,他们都认为人类是邪恶的,他们也为此困惑不已。大多数西方宗教的道德观念也受到了他们的影响,他们向世人宣告:“可悲的人啊,赎罪吧!用道德的皮鞭拷问你们那罪恶的灵魂吧!否则的话,你们永远不会得到上帝的垂青,不会升入天堂。”

    这种道德观念充满了病态的罪恶感,它应该由宗教而不是上帝来负责。当然,从宗教这一方面来说,也有其情有可原之处。要求人们保持一种道德观念,就不可避免地要引进原罪和忏悔的观念。也正是原罪和忏悔的观念,限制住了人类本能中恶的一面的发泄,对谋杀、**和残忍的暴行有所杜渐。这些禁忌提醒人们那些事情是能够做的,那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它们就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指路明灯,引导着人类驶向文明的港湾。人类初期的迷人故事也许就像下面所述的那样——

    在宗教刚刚诞生之际,人类还处在野蛮的幼年阶段。那时候的人类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是非观念。最亟须实现的社会目标是:一夫一妻制,家庭内部关系的贞洁、兄弟间的互相帮衬和社会的正义。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在正确和错误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就显得愈发重要了。当时的人类还没有能力去驯服自己内心的邪恶力量,以服从于善的本能。在这种情况下,在两者之间做出严格的区分就在所难免了。要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承担起如此艰巨的任务,宗教就必须在人类邪恶的灵魂旁建立起自己的坚固堡垒——这个堡垒便要求人们树立起“人类原罪”的道德观念。

    §§§第二节 对善恶动机的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发现,早期人类社会出现的事物现象在人的幼年阶段也会同样出现。在孩提时代,我们不能够清楚地区分善与恶,甚至难以辨认出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别。我们的家长通常必须限制我们的反抗本能,用来促使我们无条件地服从他们的权威。为了我们身心的发育成长,自由、自持和独立的精神便推迟为成人时候的事情了。从幼年到青少年,为人的道德行为提供明确的戒律,宗教是极为适合的。在人格的成长过程中,禁止或允许人们做某事,会逐渐让人们养成一种“人性恶”的道德观念。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种情况,人在幼年时期受他人的保护,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依赖他人,不能独立自决。这种幼时的保护状态成为阻碍人们走向成熟的桎梏,对他人的依赖使人变得软弱,犹豫不决。更可悲的是,许多人往往害怕挣脱加在他们身上的枷锁,将自己释放出来。错误的宗教观念希望人们保持那种无端的恐惧感,使过去的沉重枷锁在人类的灵魂上越勒越紧。人们在长大之后,本应该有足够的能力去区分幻想和现实之间、梦想与事实之间的区别,但这种错误的观念却仍旧迫使人们受幼儿和少年时的思想观念的支配。

    道德的思想和不道德的行为之间是有着严格区别的,但历来却很少有宗教传道者对此有明智的看法和认知。他们更倾向于认为:**的、嫉妒的、破坏性的思想与**的、嫉妒的、破坏性的行为是一样的邪恶。

    他们认为,人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