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内心深处解读人生哲学(三)第(1/2)页
§§§第七节 宁静心灵的两种调剂
引导人们努力去实现美好的生活,这是宗教的明确目标。这种目标的正当性是毋庸置疑的。问题在于,应该怎样去创造这种美好生活,也就是说,怎样才能控制住人的不良情绪和浮躁的情绪,并发扬人性中最美好、最积极的因素呢?
一些思想偏激的人警告说,要创造一种美好的生活,要想彻底拯救人类的心灵,必须在心理学和宗教之间做出唯一的选择,不能二者皆选。
确实,这两种方法都能给人以心理安慰和精神解脱,对此采取只择其一的态度,我们认为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现在,人们对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越来越贫乏,这种敌对态度的产生便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狭隘的观念之中。
对支持正统基督教观点的人来说,宗教代表着人间对真理和理想的最高祈求,如果降低宗教的地位,他们是坚决反对的。他们害怕那样做会玷污了神圣的上帝。在他们看来,宗教绝对是与科学、哲学、艺术无关的。上帝以一种永恒不变的方式向人间宣扬真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没有必要对其永恒的启示加以补充。
很多科学家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内,从而抵制了宗教真理的影响。不过,持有这样观点的科学家越来越少了。在他们看来,上帝只是人们虚构出来的,宗教是一种迷信的体系。人只不过是一种动物,灵魂则是虚构之物,不朽也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而已。人们即使没有偶像崇拜、没有卑微感或者其他目标,也同样会过得很好。
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处于微妙的日常生活中的两个极端,几乎水火不相容。持有这种观点的人相互敌视,相互攻击。但站在这两种极端观点之间的却是俗世中的芸芸众生,他们努力着,挣扎着,抗拒着最常见的恐惧和弥漫在周遭的不安定感。如果带给他们一些心灵的安慰,他们一定会感恩戴德。他们困惑、迷茫、无助,在这个喧嚣的尘世中,他们努力地寻求着救助人心的真理。此时,宗教和精神分析学相联系,便会给人类的自救带来最大的希望。
这种联合不是勉强的合并,也非肤浅的拼凑。它是世上的一个新生事物,是关于人类灵魂的古老看法与最新发现的完美结合。让人惊奇的是,现代动机心理学的新发现印证了许多古老的宗教信念。比如说,预言式的宗教总在强调,人性具有普遍性,人与人在本质上是同一的。现代心理学也持有相同的观点,告诉人们,在人性的最根本问题上,确实不存在什么特殊性。
心理学家宣称,人性有其脆弱的一面,也有其坚强的一面,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本能、动机、需求和欲望是相似的。只不过人们的恐惧和忧虑感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而已,如果剥掉那层面具,就会发现,人们恐惧和忧虑的对象是相同的:害怕孤独、被抛弃、软弱、暴怒、疾病和死亡。
人们在精神上的需求也是相同的——由于人类是群居动物,只有联合在一起才能生存和发展,他们渴望组成一个社会,这更多都是出于精神上的需求而非肉体上的满足。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爱,得到别人的肯定和理解。他们需要安定感、归宿感,渴望与外在的、更广阔的世界融合在一起,与那种外在的、远远超越自身的力量——上帝融合在一起。只有在这种融合中,人类才能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纵观历代的宗教信仰,它们都无一例外地强调宽容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动机心理学的新发现对这个观点是个补充。
动机心理学认为,我们不仅仅要做到对别人宽容,也要对自己宽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心理健康。当生活不能尽善尽美之时,我们不必苦苦地折磨自己,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活是由成功和失败交织而成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心理学实验表明: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己,对人的个性及其缺点都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如此才能保持我们宁静的心灵。
宗教观点总在强调人的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这种自由意志是人能够承担责任的核心所在。现代心理学表明,许多人总是被内心的冲突弄得身心疲惫,性格扭曲,情感僵化。他们难以操控自己,不能自由作出决定,选择自己的价值标准。这些人像钟摆一样徘徊在两个极端之间,具有这种人格的人是难以承担起伦理责任的。
只有揭开了这种人格的内在心理原因,他们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意志。只有在那时,他们才会形成统一的人格;也只有在那时,他们才能独立地做出自己的决定,并承担由此带来的责任。
宗教教义总是在告诫人们,过度的自负和不诚实会带来危害,玩世不恭和绝望会逐渐地侵蚀人们的心灵。宗教要求我们在情感和行动上保持内心的和谐。如今,动机心理学的细致探讨证实了这些观点。借此,人们也知道了避开那些诸如沮丧、傲慢、虚伪等情感缺陷的必要性。
宗教学说坚信,世界上充满了神奇的力量,它们推动了世间万物的生长变化,而在人们的内心中潜藏着尚未开发出来的巨大创造力。现代心理学的结论也印证了这些宗教信条,并作出了更加清晰的阐述,这要求人们不断成熟并完善其性格。它更进一步地向人们表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生命,生命将会变得更加绚丽辉煌、丰富多彩,上帝救助人心的力量又该是何等的神奇!这种救助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当代科学家、心理学家以及临床医学家们积极努力的结果。
宗教不仅仅强调上帝的唯一性,也强调个人内心的统一和完整。在这一点上,心理治疗接近宗教的看法。作为心理分析法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也有着神学上的目标,尽管他本人可能会忽视掉这一点。人的样子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出来的,而上帝只有一个。这就意味着,如果人的内心存在着冲突,人格上存在着分裂,那么这就如同是在亵渎上帝的神圣形象。
实际上,心理学家们和宗教人士们做着相同的工作,他们都在努力使人的情感和心理实现统一,这样就能够像上帝一样成为完整和谐的统一体。
宗教和心理学之间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在支撑人类意志,安慰人类情绪上,往往是一方未能奏效的,另一方却能够做到。心理学让人摆脱了痛苦和困惑,但并不存在心理学取代宗教的危险,宗教也不可能阻碍心理学的蓬勃发展。
受着生活压力折磨的人们需要宗教和心理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