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蒋介石日记揭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4章 1938年(六)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与此同时,江北之日军迫近汉口。

    沿大别山进军的日军,企图占武胜关以西,截断襄花公路。此时,武汉已陷入日军三面合围的态势。

    本來,蒋介石与陈诚见日军來势凶猛计划武汉守到8月底即行撤退,后因日军久战疲惫,补给运输困难,食品、军需不足,兵力一时补充不上,被我军所阻,武汉撤退延至9月底,后再拖至双十节,最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鉴于日军三面包围了武汉,于是10月21日,被迫决定放弃武汉。

    蒋介石在放弃武汉一个月之后的10月31日,发表了《为国军退出武汉告全国军民书》为其放弃武汉寻找理由:

    “……保卫武汉之军事,其主要意义原在于阻滞敌军西进,消耗敌军实力,准备后方交通,运积必要武器,迁移我东南与中部之工业,以进行西北、西南之建设。……

    “今者,我中部工业及东南人力、物力多已移植于西南诸省,西部之开发与交通建设已达初步基础;此后抗战乃可实施全面之战争,而不争区区之点线。……故我守卫武汉之务已毕,目的已达。……吾同胞应知此次兵力之转移,不仅为我国积极进取、转守为攻之转机,且为彻底抗战、转败为胜之枢纽。……”

    陈诚对武汉会战总结如下:

    一、扩散了战场,打下了长期抗战的基础。

    二、争取外翼,避免被敌歼灭。

    三、敌伤亡10万余人。

    四、敌人防守线愈为延长。

    五、迫敌达不到其战略顶点,速决企图破灭。

    这个总结实则是为被迫放弃武汉辩解。

    10月31日,陈诚在高级将领会议上,就决定今后方针作了讲话:

    “国策既定,举国一致,无论任何党派、任何内阁、任何个人莫不皆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亦只有绝对同心,共同一致对倭作战,以争取全民族的生存,绝对不可再有什么思想主张的歧异与利害意气的争执……对倭作战,必须实行消耗战与持久战,换句话说,就是要有拼命的奋斗牺牲和长期的奋斗牺牲……以军事论,目前虽以战略关系,对于一二阵地略有移动,但就全局言,并不得认为失败,此一二阵地之动似乎对敌方有利,但敌人为此而耗费之代价如何?又与彼所预期之速战速决相去几何?我敢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如此地坚持着、拖延着,拖到一年半载,3年5年的时候,敌人实力耗尽,经济溃崩,国本动摇,这样敌人就一定要在我们面前屈膝的。所以实行持久战与消耗战,为能克敌歼敌,此实必我对倭作战的铁则。我们全体官兵,以及全国民众,都是炎黄一脉的后裔。顶天立地的男儿,遇着现在这样报国的好机会,一定能够团结一体,百折不挠!”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湖北省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陈诚所讲的这番话,是对蒋介石当日(10月31日)发表的《为国军退出武汉告全国军民书》的诠解与发挥。

    蒋介石在这天的日记中,对“自动放弃武汉”的意义说得很清楚,只是他对敌军心理的推测“若其要求和平,则我军自动放弃,反能促其觉悟”,“使其不敢有所要挟”云云,这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日军并未因武汉的放弃而停止进攻与“要挟”。

    11月25日,蒋介石在南岳统帅部召开军事会议。对“七七”卢沟桥事变到武汉会战的第一期抗战进行了总结,也对第二期抗战提出了设想。

    蒋介石认为:第一期抗战虽然丧失了很多土地,战役上失败了,但战略上却是胜利的、成功的,使敌陷于不能自拔的泥淖中。对第二期抗战,他提出:

    “第二期抗战就是转守为攻,转败为胜的时候。”

    可惜的是,第二期抗战,蒋介石却执行了消极抗日,积极**方针,致使他所提出的“转守为攻”的设想,始终未能实现。

    【10月25日】

    对敌行动,切不可留有余地,对敌态度,亦不可稍有消极缓和之意,必须坚定、简单、明白,而示我对和战一定之限度则几矣!否则,无异示弱,则败亡矣!

    武汉之爆烈破坏,不仅使其一无所得,失其攻汉之目的;且示我同归于尽之决心。

    10月24日,蒋介石拟暂留武汉,继续指挥,因宋美龄和幕僚们的一再苦谏,于当晚(24日)蒋偕夫人宋美龄自武汉飞往湖南衡阳之北的南岳,因飞机迷失方向,又转回汉口,次日(25日)凌晨4时,换乘飞机再度出发,始抵南岳。

    10月25日,敌攻黄陂,威胁武汉,我守军在武汉外围的九宫山、慕阜山、庐山、大别山等地,以数十万重兵给來犯之敌予以迎头痛击。同时我集中空中主力,阻敌舰西侵,昼夜轰炸敌舰,击沉敌舰12艘,伤29艘。在保卫武汉的空战中,援华的苏联志愿航空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海军舰艇也与敌血战到底,其中“中山舰”在金口与敌机战斗中,尤为英勇。在15架敌机轮番轰炸下,中山舰用舰炮一直与敌进行激烈战斗。舰长萨师俊腿被炸断,血流如注,仍坚持不下火线,用手紧抱铁柱继续指挥,全舰将士,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直到中山舰下沉,全部英勇殉国。

    10月25日,放弃汉口,随之放弃汉阳、武昌。

    10月25日,蒋介石从南岳电令留驻武汉部队在撤离武汉之前,将武汉战备设施破坏,以免资敌。武汉经过两天的燃烧,留驻部队在完成任务后撤退。

    武汉会战,大小战斗数百次,毙伤日寇20多万人。这次会战历时4个月,双方参战人数多,战域广,是抗战以來(亦是以后)最大的一次战役。日军虽然占据九省通衢、中原重镇武汉,但其速战速决以使国民政府屈服的计划未能实现。

    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到武汉会战的15个月期间,由于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蒋介石领导对日抗战总的说來是比较积极的,其政策重点是放在“战”上。这一时期是全国军民抗战的高潮。

    为了推动蒋介石抗战,增强两党的合作,中国共产党也做出蕴藻浜了巨大的努力。在武汉会战期间,周恩來带给蒋介石一封毛泽东的亲笔信。信中内容如下:

    “介石先生惠鉴:恩來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既。先生领导全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革命战争,凡在国人、无不崇仰。十五个月之抗战,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