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
康都下后即攻广昌,广昌下后,即攻宁都、兴国,赣匪不足平矣。
关于第三次反“围剿”,毛泽东写着:“第一次、第二次、第四次围剿的战役,我们都从容不迫的对付敌人。唯独第三次战役,因为敌人经过第二次战役那么惨败之后,新的进攻來得那么快(1931年5月29日我们结束第二次反围剿的作战,7月1日蒋介石就开始了他们的第三次围剿),红军仓促地绕道集中,就弄得十分疲劳。”
他又提及这次“围剿”蒋自任总司令。“进剿军30万人,主力军是蒋嫡系之陈诚、罗卓英、赵观涛、卫立煌、蒋鼎文五个师,每师九团,共约10万人。”“进剿战略是长驱直入,大不同于第二次围剿之步步为营,企图压迫红军于赣江而消灭之。”
7月初攻势展开时,国民党军队之重点在左翼。蒋介石于7月6日至南城,8日至南丰,逗留到12日。他在日记里写下:“康都下后即攻广昌,广昌下后,即攻宁都、兴国,赣匪不足平矣。”这时候他表示着充分的乐观与自信。果然不久在14日宁都又继续黎川与广昌为国民党军队占领。他们继续向兴国进逼。迤北的部队又占领黄陂、沙溪、龙冈、东固。至8月4日进入兴国时,好像中共军队根据地都已廓清。这时候看來的一个可能性,则是对方可能渡赣江而北取吉安。所以蒋又于7月27日亲往吉安,逗留一日。
【7月14日】
以和日掩护外交,以交通掩护军事,以实业掩护经济,以教育掩护国防,韬光养晦乃为国家唯一自处之要道乎。
原來蒋之精神训练在内容上确有虚浮而不相衔接的地方。有如宗教与哲理甚难今日讲说,明日付诸实施。过度的依赖心学的理想主义与意力也难持久。即算蒋介石能用纪律约束自己,他贴身的部下也不见得能如是。所以他主持的精神训练造成了一种对他人身崇拜之气氛,而用以作为一般人之伦理道德标准则为效甚微。因为如此,他的标语与口号不免被传统的官僚主义之作风笼罩。承认它们为现实,有等于继续专制时代真理自上而下的习惯。一到战后,不少的人索性以为他的节目全属本末颠倒,无一是处,而他所标榜的道德也可以用作口实,对他反唇相讥了。
然则这样的发展并不是1930年间的情况。在抗战展开之前五年内,蒋介石引用德国顾问,将陆军之典范令修订公布;任用俞大维使步兵兵器标准化;设立军用化学工厂,使最基本之军械弹药自足;空军扩充至飞机600架(虽则实际能对日作战的只220架)。南京政府又积极在各省督导修建公路,粤汉及浙赣两铁路也在这时期完成。1935年红军开始“长征”之后,中央军亦因“追剿”,将力量推广至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兹后此地区即与陕西同为抗战后期之大后方。这种种措施构成了对日战争最低度之准备。此外币制改革,法币用纸,白银国有;公布兵役法,开始征兵,才使全面抗战可能。而蒋又令宋子文、孔祥熙、蒋廷黻诸人游说美、英、苏各国,以争取外交主动。大概愈近1937年7月7日,以上准备愈为明显,蒋介石之声望愈为提高。1935年蒋曾亲赴太原及泰山,面邀阎锡山、冯玉祥來南京。当年8月胡适曾说及:“蒋先生成为全国公认的领袖,是一个事实,因为更沒有别人能和他竞争这领袖的地位。”1936年粤桂称兵不成之后,李宗仁來广州,蒋先往拜见。西安事变时,周恩來主张不对蒋人身危害,因再无他人可作国家之领导人。当然,另一原因为避免内战发生。
蒋介石把他所自述的这段期间所谓“埋头苦干”,简缩地写成日记。
【8月12日】
剿匪之难,甚于大战,盖彼利用地形之熟识与胁从之民众,避实击虚,为所欲为,而官兵则來往追逐,疲于奔命。余细思之,如欲剿灭**,绝非一朝一夕之间所能成功,唯有集中兵力,构筑据点,开辟道路,使匪无所藏匿,不得窃发,而我之官兵,则行动自如,如是乃可制其死命也。
毛泽东对第三次“围剿”总结道:“红军苦战后未休息也未补充(三万人左右),又绕道千里,从第二次围剿时进至的广昌东北以至福建境内,回到赣南根据地西部之兴国集中,时敌已分路直迫面前。在上述情况下,我们决定的第一个方针,是由兴国经万安突破富田一点,然后由西向东向敌之后方联络线上横扫过去,让敌人主力深入赣南根据地,置于无用之地,定此为作战之第一阶段。及敌回头北向必甚疲劳,乘隙打其可打者,为第二阶段。此方针之中心为避其主力,打甚虚弱。但我军向富田开进之际,被敌发觉。陈诚、罗卓英两师赶至。我不得不改变计划,回到兴国西北的高兴圩,此时仅剩此一个圩场及其附近地区几十个方里允许我方集中。集中一天后,乃决计向东面兴国县东部之莲塘、永丰县南部之良村、宁都县北部之黄陂方向突进。第一天乘夜通过了蒋鼎文师和蒋、蔡、韩军间40华里空隙地带,转到莲塘。第二天(8月6日)和上官云相军(上官指挥他自己的一个师及郝梦龄师)前哨接触。第三天打上官师为第一仗,第四天打郝梦龄师为第二仗。尔后以三天行程到黄陂打毛炳文师为第三仗。三战皆胜,缴枪逾万。此时所有向西向南之敌军主力皆卷旗向东,集中视线于黄陂,猛力并进找我作战,取密集的大包围姿势接近了我军。我军乃于蒋、蔡、韩军之间一个20华里间隙的大山中偷越过去,由东面西到西面之兴国县境内集中。及至敌发觉西向时,我已休息了半个月,敌则饥疲沮丧,无能为力,下决心退却了。”
蒋介石沒有完全否定毛泽东这段记述。他在莲塘之役后写下了今日之日记。
【9月18日】
倭寇果乘粤逆叛变,内部分裂之时,而來侵略我东(三)省矣!呜呼,余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拼以一身报我总理!报我先烈!报我民族!
1931年夏秋之交的中国呈现着这样一种局势:
一是宁粤对峙:两个国民党中央、两个国民政府分庭抗礼,两个军事委员会摩拳擦掌;蒋介石坐镇南昌“剿共”,全神贯注,“一心以为鸿鹄将至”。7月23日,蒋在南昌发表《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其中有这样的话:“不先消灭**,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
二是东北空虚:张学良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