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
总理著《民权初步》成书。
即《建国方略》之三“社会建设”。与《建国方略》之一的“心理建设”和《实业计划》(即《建国方略》之二的“物质建设”)这三本书统名为《建国方略》,又名《知难行易的学说》。乃孙中山把自己“奔走国事三十余年”的经验与教训,加以理论的总结,写成的“孙文学说”。
孙在当时对自己的著述反复声明:“余所治者乃革命之学问也。凡一切学术,有可以助余革命之知识及能力者,余皆用以为研究之原料,而组成余之革命学也。”“文著书之意,本在纠正国民思想上的谬误,使之有所觉悟,急起直追,共匡国难,所注目之处,正在现在而不在将来也。”
1919年9月1日,孙中山复于右任,明确说明他著《孙文学说》,力图总结多年教训,谋求结束跋扈军人这种军阀官僚的统治,唤起民众,普遍觉悟。
他“默察年来国内之嬗变之迹,知武人官僚断不可与为治,欲谋根本救国,仍非集吾党纯洁坚贞之士,共任艰巨,彻底澄清不为功。又以吾党国志向多见道不真,故虽锐于进取,而无笃守主张之勇气继之,每至中途而彷徨,因之失其所守,故文近著《学说》一卷,除祛其谬误,以立其信仰之基。”
孙中山认为“民国成立以来,以国民习惯为因循敷衍,故专制瑕秽,不克根本上荡涤廓清,以致国事飘摇,共和仅为虚名”,“欲图根本救治,非使国民觉悟不可”。
孙中山总结从反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到新近他被西南军阀排挤的教训,认为军阀横行,革命无成。因此谋求党员和国民认识和信仰革命主义,抛掉不敢与军阀开展斗争的畏难心理,号召国民与他一道为结束军阀专制统治而勇敢奋斗。
第4章 1918年
【3月20日】
撰上《今后南北两军行动之判断》。
北军必由长沙陷衡州,取道赣南,进据潮汕,与其攻湘克韶之军队,以规取广州。倘川滇各军于衡州未失之前,克日东下,连定宜荆,以袭其攻衡军之后路,而潮梅之粤军,当张怀芝未抵赣州之前,力克漳龙,以其闽赣联络之势。如闽省得胜,则浙江摇动,桂粤闽浙,连成一长围之局,是长沙之得失,无甚关于大局也。
1918年3月12日,应孙中山电召,离沪赴粤。途中又写《今后南北两军行动之判断》。10日上呈孙中山。蒋认为,敌军将全力攻衡州。衡州失陷后,张敬尧攻桂林;曹锟攻韶关;张怀芝攻赣州,然后取惠州,再与其中路军合攻广州。为此,蒋以为当于衡州未失之时,令黔川、滇军攻克荆、宜,扰敌之背;当张尚未攻赣州时,令南军力克漳、龙,使桂、粤、闽、浙连成一片,共抗敌军。否则粤省危殆。15日他就任粤军陈炯明总部作战科主任,拟定《第一、二两期作战计划》。并立即赴黄冈、潮安、三河坝、松口、蕉岑前线视察,这和他到山东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时一样,仍是积极有为,欲建立一支新军。他首先提出“先谋自立于不败之地,而后再谋制胜之方也”(毛思诚《民国十五年》)。
【7月25日】
撰上《粤军第二期作战计划》。
本期战略,第一,以主力集中于右翼,恢复右翼之势力,收复粤境已失之地,巩固潮汕之根据,以待左翼挺进部队之发展,再用主力取海岸道之捷径,向漳州正面进取,以策应左翼挺进部队之前进,与其会师闽江下游,以期于短少时间,迅速占领福州也。第二,以暂守左翼,唯须出一有力部队,向龙岩、延平方面挺进,威胁其侧面之薄弱而又危险之点,以动摇其漳州之策地及福州之根据地也。
7月9日早,蒋介石拟订《第二期作战计划》,其大要如下:第一,以主力集中于右翼,先收复已失之地黄冈、饶平,以巩固潮汕。然后以主力自海道取闽省漳州,再与左翼会师闽江下游,为进占福州做准备。第二,左翼暂取守势,唯要派一支有力部队向龙岩挺进,进逼漳州、福州。因右翼部队第一支队司令李炳荣于19日失守大埔,该计划无法实行。
【7月31日】
具呈陈总司令辞职。
蒋介石任援闽粤军作战科主任后,颇得陈炯明、邓仲元的信任。一切作战计划,均由蒋介石一手草拟。蒋所拟订计划,经陈炯明批准,编印装订成册,分发到各支队司令部执行。按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战事取得进展,以攻下福建的永安县城为最显著。当时在粤军将领中专门学过军事的人很少,蒋介石在日本毕竟学过炮兵。在各次战役中,蒋在运用炮兵方面发挥了自己的专长,给人留下了能攻善守的印象。
蒋介石在援闽粤军中工作时私下曾对邓仲元说过:我入幕,系为服从中山先生革命而来,并非为帮陈炯明而来。由于当时军队中的地方派系观念很强。使蒋介石感到,他这样一个外乡人置身于全是粤籍的地方军之中,工作中阻力很大,难以有所作为。于是,给陈炯明写了个辞呈,决意 “拂然而去”。
【8月1日】
陈总司令派陈其尤赍函挽留余,遇子潮安车站。
本日,陈炯明派专人带着他的亲笔信,赶到潮安东站挽留蒋介石。陈炯明在信中写有“粤军可百败而不可无兄之一人”之语,但蒋介石并没有留下来。
这种恭维之词是应该打折扣的。但陈慰留蒋可是真心实意的。8月2日,邓铿又派代表到汕头强留。蒋不为所动。3日他到了香港,见到了廖仲恺、朱执信、居正等人,18日回上海。
23日,蒋到法租界莫里哀路29号孙寓谒见孙中山,谓陈纵容部属诋毁孙中山,而使自己愤然去职。--所谓“诋毁”,就是指陈部下叶举称孙中山为“孙大炮”。孙不介意,劝蒋仍回粤军,蒋不从。
陈、邓又先后四次来函劝驾,言辞都很恳切。
统帅和同僚都在召唤蒋归队,这种慰留的规格是很高的。这时福建前线又打了胜仗,大埔、下洋业已夺回,并一直打到漳州的龙溪,形势喜人。蒋在上海停留了20天,便再度前往汕头。这次短期离队很合算,9月26日,他擢升为第二支队司令官,设司令部于长泰。司令官的气派就不一样了,请看他亲自写的一篇祭告文:
伏愿而后而今,战必胜,攻必克,统一中华,平定全亚……完成革命伟大之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