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太后干政:汉武帝隐忍 皇权旁落
西汉中期,千古大儒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走入庙堂,公开与先辈执政思想“黄老之学”,唱对台戏。于是,汉武帝和窦太后,大汉宫廷最有权势的祖孙二人,联袂上演儒道之争。窦太后为什么对儒学恨之入骨?轰轰烈烈的宫廷大戏,“几家欢喜几家愁”?
【新政不可犯旧宠】
窦婴和汉武帝,老丞相与少天子,为打造梦中的强悍帝国,殚精竭虑,夙兴夜寐。史学家称这段时期为建元新政。然而,窦婴的春风得意再次触怒了他的姑姑窦太后,被痛斥忘恩负义。建元新政皇上和他的臣子们到底做了些什么,令这位权高位重的老太如此仇视?
一是“兴儒学”。汉武大帝是怎样兴儒学的,前言备述,不再多谈。
二是“除弊政”。《董生对策》中讲过,董仲舒受到汉武帝欣赏的五大原因,有一条“更化”,也就是变革,革除一些弊政。在汉武君臣眼里,到底有哪些不革不行的弊政呢?
第一条,列侯就国。列侯,就是有封国的诸侯;就国,即回到自己的国土上去。一方诸侯不回自己的封国,上哪儿去呢?原来,汉代封侯,把一个县封给某个人,这个县名是什么,这个人就叫什么侯。比如,皇帝把昌平县封给你,你就叫昌平侯;把顺义县封给你,你就是顺义侯。这就是一方父母官!各诸侯理应坐镇当地,教化子民,守土有责嘛。分了一亩三分地,这些纨绔子弟们也笑纳谢恩,走马上任;可就职程序一办完,他们就赖在京城不走了!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讲待遇。加官晋爵谁都不会拒绝,但是,谁愿意放弃长安繁华,跑到不知名的小县城里,做一个穷庙里的富方丈呢?这就“见仁见智”了。不是还有人说: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吗?关键在于你看中的是什么。
其次为婚姻。汉代相当多的异姓诸侯王还有一个身份:尚主。什么是尚主?就是娶了公主做妻子。皇帝的女儿也愁嫁;最愁找不到门当户对的夫婿。公主金枝玉叶,找丈夫当然得高标准;既要青年才俊,又得达官贵人。这样,问题就出现了:皇帝的女儿一大群,哪里找那么多一二十岁的金龟婿?公主们首先到地方诸侯王中去选,一个个成了侯夫人。虽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都是些过惯了皇宫生活的公主,你那点小林子怎么养得起金凤凰呢?尚主诸侯王们也不得不留在京城陪伴娇妻。
最后是奔前途。不到京城不知自己官小。想在仕途上不断“进步”,据守京都,结交上流社会,成功系数要大好几倍。在汉代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先封诸侯,后当丞相。封了侯,就是拿了一张授命丞相的资格证。万一不走运,分到边远的县里,远离权力中心,这张资格证就派不上用场了。“宰相家奴七品官”,为前途计,还是留在京城保险一些。
革除弊政的第一条,把诸侯都赶回各自封国,显然触动了既得者的利益。
第二条,除关。“关”指函谷关,“除”是解除;“除关”就是解除进入函谷关的关禁。秦朝严刑峻法,为了保卫首都咸阳的安全,没有一张正式的公文作为特别通行证,不得出入函谷关。这就是关禁。到了汉代,政通人和,盗贼、叛乱虽未绝迹,却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了。汉武帝为了彰显太平,遂令解禁函谷关。
第三条,检举。即检举宗室及诸窦违法者。“宗室”就是刘姓皇族,“诸窦”就是窦氏宗族;简单来说,鼓励检举皇亲国戚中违法乱纪的人,以维护社会稳定,巩固中央集权。
这就是革故鼎新的建元新政。这三条“除弊政”,除了第二条纯属亲民之举;其余两条,刀锋所向,直指权贵。于是,大汉王朝的权贵们闹情绪了,要上诉,讨个说法。找汉武帝,政策正是他定的,无异虎口拔牙。一番分析比较,他们一致锁定:窦太后!
窦太后一直是黄老之学的忠实信徒,而汉武帝这一揽子“除弊政”,又是打着“独尊儒术”的招牌,这不是公开挑战祖母窦太后的个人信仰和政治思想又是什么一?权贵们的如意算盘无非如此:瓦解高层,借机翻盘。
于是,窦氏宗族的人,刘姓宗亲的人,诸侯国的诸侯,还有尚主的公主,踩破了窦太后的门槛:惩治皇亲国戚,我们哪里还有一点皇室尊严?以公主娇贵之躯,怎忍受得外地艰难,太后慈悲,岂能无视儿孙之苦?
【重整冠履权易手】
对于孙子这场有板有眼的建元新政,窦太后虽然不太看好,但也准备睁只眼,闭只眼:年轻人,建功立业心切,由着他吧。不想,老实巴交的御史大夫赵绾新官上任,急于表忠心,他向皇上建议:今后朝中大事是不是不用再向东宫汇报了?东宫就是窦太后的寝宫啊!出其不意的一句话,引爆了窦太后这只火药桶,挑战了她可以容忍的极限。窦太后恼怒了:整顿!废除!建元新政岌岌可危。
祖孙二代何以如此背道而驰?
第一,统治思想之争。黄老之学起于战国时期,以道、法家两种思想综合而成,打的是黄帝、老子的旗号,实际上是老子之言、道家学说、法家理论,三家强强联手的一个产物。窦太后痴迷黄老,无以复加——把它列入皇家子弟素质教育的必读书目。人手一本《老子》,皇帝得读,太子得读,所有的窦氏宗族也得读!(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孙子汉武帝当年显然没有认真研读《老子》,一继位就改弦更张,甚至走上“独尊儒术”的政治路线,老太太当然不能容忍。所以,黄老之学和儒家学说之争,到武帝初年,已近顶峰。
积怨还可以追溯到景帝时期。景帝时期,有个儒学信徒辕固生,《诗》学博士,讲授《诗经》;还有一个提倡黄老的黄生,道家理论权威。朝堂之上,冤家路窄,两位学者展开激烈交锋。主题就是:商汤、周武王取代前朝,是遵奉天意;还是大逆不道,以臣弑君?
大家知道,儒家历来主张:汤武革命,顺天应人。“革命”这个词就是在这里最早出现的。所谓“革命”,即革先朝的命,革暴君的命。因此,辕固生率先陈词,桀纣手下的百姓不愿为桀纣出力,而归心于商汤和周武王,商汤和周武王是不得已而做了天子,这不是受命于天是什么呢(夫桀纣荒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弗为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