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信黄老之学的黄生底气更足,说:商汤和周武王取代夏桀和商纣,那是以臣弑君,以臣子的身份杀死君主;正义从何而来?
紧接着,黄生绘声绘色打了个比喻。黄生说,帽子再旧,也得戴到头上;鞋子再新,也得穿在脚上。喻义是什么?君主再有过错,还是帽子;臣子再有才干,还是鞋子。帽子、鞋子上下有序,君主和臣子就不能颠倒位置。(冠虽敞,必加于首,履虽新,必贯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夏桀与商纣王虽然是失道之君,但是,他们毕竟还是在上位的君王啊!商汤与周武王即使是圣人,也是在下位的臣子。身为臣子,不能匡正君王的过失而尊奉天子;反而因为君王有过失而诛杀君王,代替君王面南为君。这难道不是以臣弑君吗?(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生有失行,臣不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南面,非弑而何?)
黄生这套理论头头是道,乍一听,很能唬住人;出发点也是好的:以臣弑君——西汉政权绝不允许。但这样一来,就把话说绝对了。
他忽略了一个问题——刘邦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辕固生抓住要害,突然发难:高祖刘邦到底是帽子还是鞋子?秦末起义,帽子是人家秦二世、秦王子婴,刘邦只是只鞋子啊!三年反秦,四年灭项,刘邦坐上了龙椅,不是鞋子顶到头上去了吗?你又作何解释?
黄生哑口无言,没法自圆其说。汉景帝一看,话题太敏感,苗头不对。于是拍板:搁置争议!
从此,以臣弑君的话题冷冻起来,无人敢提。
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里记载了这场幽默诙谐的巧言妙辩。耐人寻味的是,景帝及时喊停。学术争鸣一旦进入政治领域,便异常敏感尖锐,弄得不好就闹出人命。这样的事情史不绝书。
果然,辕固生鼓吹儒学,一传十,十传百,传到窦太后耳朵里了。老太太不动声色,想见见这位儒学斗士。
窦太后拿出一本书——《老子》,问辕固生,先生学问高,认得这是什么书?辕固生瞟了一眼:此是家人言耳。这是婆婆妈妈的老百姓才喜欢的通俗读物。一下把窦太后给惹恼了。辕固生居然当面讽刺道家学说,亵渎窦太后的个人信仰!同时,一个“家人”,直戳太后的痛处。窦太后正是穷苦出身,弟弟窦少君小时候,家里养不起,转卖了十几家,几十年以后才和姐姐窦太后相认,至今想起都倍觉凄凉。辕固生毫不知趣,一口一个“老百姓”、“通俗读物”。窦太后听来,就是揭她家的老底。一怒之下,把辕固生扔到一个野猪圈里,叫他去捕杀野猪!角斗士和野兽对阵,还有长剑短刀;辕固生一介书生,赤手空拳,岂不送命?幸亏汉景帝及时递给他一把剑。辕固生心一横,一剑刺中野猪心脏,捡了一条命。事后,汉景帝赶快把辕固生调走,到诸侯国当国相。所以,窦太后维护黄老之学真是不遗余力,甚至不惜杀人。借猪杀人!
第二,统治地位之争。窦太后本来很有风度,并未过问孙子新政“三把火”。只是赵绾的一句话引起她的警觉和愤怒:从此国家大事不必请示东宫。这是要求太后交出权力啊!窦太后历经三朝的老太后,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皇太后,汉武帝的太皇太后。大汉天子都是她的至爱亲人,大汉皇宫就是她的家。你汉武帝不过孙子辈,我还没有咽气,就要踢我出去?是可忍,孰不可忍!
对待平民辕固生,窦太后可以把他投到野猪圈自生自灭;对待自己的亲孙子、当朝皇帝,她如何给他下马威呢?
第一步,抓把柄。大臣们要我交权,一定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于是,窦太后暗中派人调查,而且目标定点,就那两个给皇帝出歪主意的大臣: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偏偏这两个人不争气。经调查,确实明摆着有问题。这就不怪窦太后不客气了,两人立即被投入大牢。
第二步,区别对待。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处理办法。窦太后把推广建元新政的人分为三等:第一等,汉武帝。这是她的亲孙子,爱之深,所以责之切;窦太后不会去动一根汗毛。汉武帝还是汉武帝,只不过他的“左右手”不能再张牙舞爪。“左右手”是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窦婴是她的侄子,田蚡是王太后的弟弟,这让老太后怎么砍得下去呢?第二等,窦婴、田蚡,外戚罢官。这也是宽大处理。第三等,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对这两位迫不及待、向新主子献媚的臣子,窦太后绝不手软,逼迫二人狱中自杀。
第三步,改换朝官。窦太后对这个“初生牛犊不畏虎”的不肖皇孙,非常不放心。绝不能再“阿弥陀佛”,做老好人了。她决意干政,而且大刀阔斧。该罢的罢,该树的还得树。于是,以柏至侯许昌为丞相,武强侯庄青翟为御史大夫。
这两个人什么来历?普通诸侯而已,就因为信奉黄老而一步登天,进入了大汉政权的第一梯队。
【老树根深难撼动】
建元新政推行两年后,即毁于窦太后这“三板斧”(诸所兴为者皆废)。应了那句老话,姜是老的辣。那么,建元新政为什么夭折?窦太后为什么完胜?仅仅因为她握有的政治资源吗?司马迁在《史记》中还隐藏了哪些被人忽略的史实呢?
西汉宫廷,儒道对峙,儒家一派始终处于下风下水。管中窥豹,我们就拿叔孙通,这个历经秦汉两朝、侍奉六个主子的儒生,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来分析。
叔孙通第一任主子是秦始皇,他的职位是待诏博士。这是他第一次“兼济天下”。
秦始皇死了以后,叔孙通的第二任主子变成秦二世。陈胜吴广起义,前方纷纷亮起警报,朝臣惶惶不可终日。偏偏秦二世不承认,喝问群臣,真的有很多人造反吗?人人面色沉痛,低头承认。唯独问到叔孙通,一脸不在乎:哪是造反?不过是些毛毛贼!秦二世闻之大喜。说实话的人全掉了脑袋,叔孙通战战兢兢,卷起第二任主子的最后一笔赏赐——“帛二十匹,衣一袭”,投奔第三任主子。
叔孙通的第三任主子是谁呢?叔孙通找主子,可不是“说走咱就走”,意气相投就奔过去。他首先要为天下豪杰一个个把脉算命,最后决定:押项梁!
项梁死后,叔孙通投靠了楚怀王心。楚怀王心死后,他又跟随项羽。
汉二年(前205)四月,彭城之战,刘邦坐拥56万大军,叔孙通辞职报告也没打一个,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