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武帝新政(三)第(3/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很快跳槽,跻身刘邦帐下。这已经是叔孙通的第六任主子了。或许,如果叔孙通太老实,就会像惰性气体一样,沉落在最底层,无缘发迹。可如此走马灯似地跳槽,每一次下场差不多,能捞到什么好处?后来,56万的刘邦大军由胜转败。但这一次叔孙通看准了,输了也跟着刘邦。

    叔孙通虽然见风使舵,到底是大儒。盛名之下,还肩负沉重的教学任务,带着一百多个弟子。弟子们都以为跟着名师,会仕途宽广。谁知整个楚汉战争,历时四年,叔孙通向刘邦推举了一个又一个壮士,对自己一百多个弟子反而举贤避亲,只字不提。引得大伙儿怨声载道,师父太薄情了,只顾自己风光,不管我们死活。叔孙通安慰大家,战争期间,知识分子不管用啊,你们能够为大王冒矢石,入白刃,带兵打仗吗?既不能,就安心练好自家本事。时机到了,师父不会忘记你们的。

    等到楚汉战争结束,汉王五年(前202)二月,刘邦在山东登基,叔孙通认为时机到了。他细细密密,做出了登基大典的整套方案,毕恭毕敬地呈送高祖刘邦。刘邦文化水平不高,最讨厌繁文缛节,凡事越简单越好。比如,他反秦,攻进咸阳,出台的什么政策纲领呢?《约法三章》。十个字:“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就一句口号。所以,叔孙通这套仪式,刘邦看不下去了,只表谢意,仪式免掉。等到登基那天,大臣们争功邀赏,大呼小叫,甚至以剑击柱,现场一度失控。刘邦咬牙切齿,无可奈何。(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这样,叔孙通和他的一百多个弟子,终于派上用场了。加上从山东招募的三十个儒生,天天演练礼仪恭行,备战朝觐大礼。高祖七年(前200),长乐宫建成。叔孙通作为朝觐仪式的总导演,指挥文武百官跪、坐、立,将全套仪式演练了数月。庆典那天,文武百官战战兢兢,哗啦啦跪下一大片,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刘邦在马背上打了大半辈子,从没见过这种阵势。脱口而出一句千古名言:“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是多么尊贵啊。叔孙通的专项研究通过验收,非常成功,获得重赏,奖金全部分给他那些待业在家的学生。(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司马迁评价叔孙通“直而不挺,曲而不挠,大直若拙,道同委蛇”。我却总看他得不偿失!叔孙通做人之曲意逢迎,映射出儒生生存之艰难。北宋初年有位诗人王禹偁,曾做诗《四皓庙》。四皓,即“商山四皓”(秦末汉初的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刘邦手下的官,长期隐藏在商山:今陕西省丹凤县境内,后来,张良设谋,吕后请他四人出山辅佐太子刘盈。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称“商山四皓”)。其中两句:“秦皇焚旧典”,秦始皇把前朝的典籍烧了。“汉祖溺儒冠”,汉高祖居然把尿尿到儒生的帽子里面。可见儒生地位之低下。

    所以,窦太后之所以能一举摧毁“独尊儒术”的建元新政,不仅在于她个人的权势,更在于有汉以来,宫廷内外积袭的“抑儒”政治气候。

    建元新政破产,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双双从权力巅峰跌落。外戚能臣,二人能否英雄相惜?老夫少年,命运轨迹怎样重叠交合?

    请看:田窦交恶。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