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武帝新政第(3/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四,宦官。他们各自的政绩大体如何呢?

    总的来看,哪一个朝代文官集团掌权,政治就比较清明,持续的时间也较长。如果武将掌权,往往出现藩镇割据,像唐代的中后期。如果宦官跟外戚两股势力掌权,基本上是这个王朝最黑暗的一个时期。

    为什么呢?文官从小熟读儒家经书,讲忠、讲孝,讲仁义,有一整套儒家价值系统。有价值观念的官员和没有价值观念的官员是绝不相同的。有价值观念的文人为官后,不仅仅听从上司的命令,自己心中总有一把尺子,这把尺子就是儒家价值体系。我们前面讲到的周亚夫和卫绾,都属于这一类,即使因此获罪于皇帝,也没办法,我得听从内心的召唤,按这个内在的价值体系行事。没有价值观念的官员就大不一样啦!他唯上是从,唯利是图,毫无是非观念,什么坏事都敢干。为什么?没有价值系统,就没有底线。没有价值系统,就不会受到信仰的煎熬和道德的谴责。从这个意义上讲,董仲舒首倡尊儒,兴办太学,培养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以儒家思想为信仰的文官集团,对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影响有为深远。

    再来看反面。

    “独尊儒术”导致文化专制。做官、做人,都要听孔夫子的话;儒学不仅仅是神坛供品,而且是安身立命之本!长此以往,必然脾胃虚弱、食欲减退;偏食,何谈强壮?无论是精神领域还是思想领域,难免进入一种幼稚、偏执、过于理想化的状态。儒家地位提高了,其他诸子百家偏废了,儒学到后期凝固僵滞,必然禁锢思想,扼杀个性。

    讲了一大篇《天人三策》的是是非非,这个才华横溢的董博士后来到哪儿去了呢?原来,汉武帝并没有重用他,而是把他派到自己的哥哥江都王那儿做了国相。江都,就是现在江苏的扬州。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多少读书人的共同悲哀!

    董仲舒虽远离中央政府,他的“尊儒”思想却被奉为基本国策。那么,还有谁能领会“尊儒”精神,将它进行到底呢?汉武帝在中央人事安排上又会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大动作?

    请看:窦婴为相。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