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武帝新政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此之外,董博士还有妙招,教汉武帝如何“养鱼”。

    这就是“兴太学”,培养人才。太学就是设立在京城的国家最高学府(古之王者明於于。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於邑。)董仲舒建议设立的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中央大学。到了隋代,太学之外又成立了国子监,国子监既是最高学府又是这个最高学府的管理机构。当然,太学完全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它仅指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设庠序以化於邑。而当时在京城之外也开办了很多学校。

    董仲舒还建议诸侯、郡守等高官、每年必须向国家推荐两名人才,并以此考察大臣的识别能力。如果举才不当,则要处罚推荐者(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董仲舒将举贤制度化(岁贡各二人),是一个重大创举。只有举贤制度化,才能使人才辈出。

    这种举贤制实际上就是汉代的察举制。

    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远古社会的“选贤任能”制,周代的“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秦汉初的军功爵禄制,汉代的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及自隋代以来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

    《天人三策》第四点,“尊儒”。现在我们一提董仲舒,就会想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这话不是董仲舒说的,《天人三策》中的原话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只要读“六经”就行了,其他的课外书就不要读了,好好学你们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吧。“六经”实际上是五经,《乐》经春秋战国以后就失传了。好了,现在儒学就是各位的粮票!做官、做人一个都不能少。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其实,最难约束的不是行为,而是思想。为此,秦皇汉武,启动各自的智囊团,打出截然相反的“文化牌”。秦始皇焚书坑儒,不准读书,汉武帝允许读书,却只准读儒家的一类书。(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天人三策》第五点,“更化”。董仲舒提出的“更化”,就是“改革”。为什么秦朝如此短命?为什么大汉发展缓慢?董仲舒认为:汉朝得天下后,一心想打造一个超级帝国,但未能如愿;问题就出在该改革时没改革(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能胜残去杀者,失之当更化而不能更化也)。

    看来,董博士的《天人三策》洋洋洒洒,从仪式的鼎新,到行政的革故,既有比较研究,又有第一手的考察资料,故而听着好听,用着好使。难怪,武帝粲然。

    【唯有儒家活水来】

    《天人三策》是书生开出的治国药方,五味对策,直指汉王朝五大病灶,脉把得准,句句切中要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是石破天惊。西汉开国以来,以窦太后为代表的传统型领导,一贯奉行黄老之学,崇尚无为而治;董博士的“尊儒”贸然插足,格格不入。为什么汉武帝甘当不肖子孙,“独尊儒术”呢?儒家果真是治理天下的不二法门吗?

    我们不妨从诸子百家思想中,逐一分析。

    首先,我们看法家。法家学说是封建帝王最推崇的。为什么?法家的核心精神是高度重视国家利益,轻视个人利益;不讲“人治”,追求“法治”。“国家利益”说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国家就是联家,国家利益也不过是皇帝一家人的利益。但是,仅靠严刑峻法,必然亡国。秦朝的灭亡给后来者敲了一记警钟。群众不是群氓,完全无视民众意愿,他们会揭竿而起。硬“来”不行,不“来”更不行。怎么办?披上一件温情的外衣吧。这件外衣就是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汉武帝在位54年,对匈奴作战44年。穷兵默武,劳民伤财,只有法家提倡的高度中央集权做得到。如果既想规避法家旗号的政治风险,又要高度中央集权,试试董博士新新儒学吧,既仁义,又有“大一统”,两不误。

    其次,来看道家。道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无为。强调遵从自然规律,无须过多管制,必然“功成事遂”,“无为而无不为”。这实际上是“以弱胜强”的管理方法。汉初积贫积弱,民生凋敝,为了保养民力,增殖人口,就要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后,国民生产总值稳步提高,少年天子刘彻接手的已经是初具规模的大汉帝国。生性活泼、意气风发的他要一飞冲天,道家会拖他的后腿。而儒家的积极济世,董仲舒言之有理、行之有据的五大对策,却令武帝心驰神往、跃跃欲试。

    刘彻还是太子的时候,父亲景帝给他一个儒生卫绾,奶奶窦太后又添一个信奉黄老的极黯;都是指导老师。一儒一道,武帝兼收并蓄。早年他文韬武略、经天纬地,是儒家的进取;晚年他迷恋黄老、烧香拜佛,是道家的无为。在武帝这里,道家是调味品,儒家是主食。这才是汉武帝真正的政治食谱。由于它营养均衡、方便有效,后世追捧者甚多。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百家之学中,通过董博士,再次体会了儒学的魅力。从此,本为民间一家的儒学被指定为官方思想,戴上了皇冠,拥有了权杖,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而曾经目不窥园的书生则实现了他儒学与皇权联姻的政治理想。

    那么,“罢默百家,独尊儒术”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我们先看正面。

    一,主流文化,国家的凝聚力。我们这个国家,经过两千多年,始终没有出现大的分裂,这么多民族能凝聚成一个整体,和儒家长期统一中国的文化思想关系密切。特别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时,大家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信念,共赴国难;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功不可没。

    二,儒生入仕,政局的安定力。董博士《天人三策》提出的一整套人才培养、选拔制度,井井有条、严丝合缝。这样,从中央太学到地方学校,实现了全民儒学总动员,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一大批上以儒家思想作为信仰的文人。这些文人再通过“举贤良”,通过“科举”,走上官场,就是文官。了不得!

    为什么了不得?

    中国古代政坛有四种人,分别代表四种力量。第一,文官;第二,武将;第三,外戚;第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