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担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章 严于担当:为人避事平生耻(二)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只要对单位有帮助的建议,就要大胆提出來。针对单位内部存在的问題向单位提出相关的建议,这既是每一位职员的权力,也是职员应尽的义务。向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是一个职员应有的责任。即使自己的提案被否决了,也不必因此耿耿于怀。因为你主动提建议是站在为领导考虑的角度上替单位着想的。以后你还有许多提出建议的机会,同时推销自己的机会也绝不会少。要相信,你的合理化建议,可以让你的价位在领导心目中水涨船高。

    人是制造问題的专家,也是解决问題的能手。只要能迅速娴熟地解决各种问題,抓住各种机会,我们的人生就会取得一定的成功。谁解决问題的能力更强,谁就是职场明星。

    一般來说,单位的职员分为几种: (1)制造问題者。这样的职员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是最不受欢迎的职员。这类职员所占比例很小,领导们避之不及。

    (2)解决一般问題者。这样的职员中规中矩,能胜任工作,对于一般的问題都能轻松解决,但是对于难題还是束手无策。这类职员在单位里占大多数,单位要生存,就靠这些职员了。

    (3)疑难问題专家。这样的职员善于解决疑难问題,并总能找到问題的关键。这类职员属于凤毛麟角,是领导们梦寐以求的好职员。单位如果想要有大的发展,就只有依靠他们了。

    那么,你呢?你是属于哪一种职员?如果你能成为单位的“疑难问題专家”,相信你无论在哪儿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成就一番事业。

    §§§先指导,再督导,后辅导

    在工作前指导,工作的过程中会少走弯路;在工作中督导,工作会上升进步;在工作后辅导,同样也是在促进工作。也就是说,你向下属交代某项工作时,工作前将你的经验告诉他,工作时检查并纠正他的偏差,工作完成后根据结果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这样工作才会完美,管理才会完善。

    从职业生涯发展的长远角度來看,一个人若要不断地往更高的境界提升、突破,具备足以担当大任的条件,就必须培养自己成为一位大将之才。然而,要成为大将之才,并非一蹴而就,必须从基层工作开始就要有正确的观念、思维,长久下來,才能具备充分的条件而足以成其大。

    每个人都是管理者,“将才”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奋斗出來的。“将才”成长沒有必然的条件,如果一定需要条件的话,那么观念改变就是突破现状的的关键,要能够跳出以往的窠臼,从集合的外部,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題。即使是一个小兵,也要有大将的气度和认识,真正地具有“将心”。

    我在2010年初到一家公司当总监,新官上任烧了三把火,第一把火就是“职员培训”。每个人进入一家公司,都是带着梦想进來的。他们有激情,但企业招进人后,往往让其自我成长。好职员不是招进來的,而是培养起來的。要让一个人认可企业文化,熟悉工作流程,是需要时间的,一定要不断培训。

    把一支团队组建起來虽然不易,然而真正困难的是如何让这些“新兵”一下子就进入工作状态,明白你的思想,理解企业的文化,以很强的战斗力为单位创造出效益。

    这是一个严峻且相当严肃的话題。我们知道,新來职员的追求呈现多元化的倾向:有单纯追求物质的,有单纯追求精神的,有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综合为一体的。而对于公司,我们需要什么类型、什么样能力、什么样品质、什么样追求的人士呢?他们能否与公司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和目标融合为一体呢?能否真正地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成长呢?如何让团队的成员把公司当成是工作、生活、成长、学习、快乐、理想和精神的家园呢?

    我当时采取的办法是:“复制出更多的林少波”。

    也就是说,我把我当年作为一名职员时是如何工作的方法、方式、思维、习惯等,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告诉他们就这样照着做。其实,这并不是教条主义,虽然我不能保证我所有的方式都是对的,但这是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工作状态的办法。如果真是沒什么能力的,能照着我的这些方法去做,那对他來讲也是很大的提高了;对于那些有悟性的人來讲,他们会在采用我的方法的同时不断修正自己,让自己逐渐成长起來。

    同时,我在工作中以身作则,出了问題我先承担责任,有了成绩团队成员一起分享。就这样,一个年轻的我,带着一帮同样年轻甚至有的还比我大却充满着激情的人,克服了一个个难关,取得了一个个成绩。我开始从关注个人转为关注团队,一种作为管理者的责任意识与自豪感不断地在心底滋长。

    到底是“将”还是“士”,或者永远只是一个小兵?其中深度思考是核心要素,在深度思考的前提下,逐渐培养“将心”,走向将才,最后成为真正的将职。在职场中,这个过程就像走一条平缓而坚实的阶梯,在这条阶梯的两端,你会看见两种形象:台阶下方是个刚刚扛枪、意气风发的毛头小士兵,阶梯最高处则是一个拔剑四顾、成熟内敛的统军大将。

    作为领导,向下属交代某项工作时,工作前将你的经验告诉他,工作时检查并纠正他的偏差,工作完成后根据结果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这样的管理才会更好。最近,我在《特别关注》中就读到这样一个故事: 谭延闿担任建国湘军总司令的时候,身边始终跟着一个曹副官,名义上是副官,实际上是他从家乡带出來的一位厨子,叫曹敬臣,人称曹四。

    曹四本在清朝衙门里当厨师,烹饪技术极好,后來,被谭延闿相中,聘为私人厨师。谭延闿不论居家或外出,必有曹四相随。

    曹四摸透谭延闿的食好,每次宴请,他都讨教谭延闿,花样翻新,细心筹划。

    平时,曹四虚心好学,除擅长湘菜之外,还旁通粤菜,又研习江浙菜,尤其擅长制作鱼翅、鲍鱼之类。曹四做的湖南第一名菜“祖庵鱼翅”,吸取粤菜之长,以肥鸡一只、火腿一方与鱼翅配之,因此,曹四被人称为“鱼翅副官”。

    名厨遇谭公**,如良马幸遇伯乐。曹四的手艺之所以如此精湛,与谭延闿的饮食品位息息相关。

    据谭延闿长子谭伯羽在其所撰《吾家谭厨》里说:“大宴时或有时鲜新菜上桌,曹四必于帏后,窃听先公之批评,如火候到否,刀法如何,或太咸太烂,以为准则,其虚心如此。”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