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谍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现场采访第(1/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一)

    直到傍晚时分,辛苦了一天的军、宪、特、警们,除了拉回四名机组人员和三名特工的七俱尸体外,至命的“秃鹰计划”不见踪影。几小时前,有人把军部加急电报送到现场来,指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查清事实,如是烧掉了要有证据说明,否则就是丢失,务必迅速侦查找回秘件。此刻,影佐祯昭机关长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是烧掉了他责任不是十分重大,被人拾去找不回来就大祸临头,身为帝国驻上海“梅机关”掌门人难辞其咎。可以预见,从此刻起,为寻找这份该死的计划,各路特工、间谍和有心之人将会拼得你死我活,一场刀光剑影的大搏杀徐徐拉开了帷幕。

    北野一郎的行动是迅速的,搜索的大队伍刚从松山回到市区,他这名日本《朝日新闻》的大记者就从小路摸黑出发了。

    用一个多小时到达现场,自以为截足先登,可是他忘了“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的古训,居然有人比他先到,前后发现《申报》、《亦报》、《商报》和香港驻上海《大公报》等几家的记者在活动。他原来打算,晚上随便找几个目击者摸摸底,等明天再按在路上打好的腹稿提纲展开采访,现在看来不行了,非夜战不可。

    说实话,北野对记者这行入门不深,不是驾轻就熟,但一般原则是懂的,记者写新闻,新闻突出一个“新”字,只有抢在人家前面,否则写出的文章便是旧文。他还知道,那批与自己争抢新闻的同行们,各自怀的目的不同:不少人抱着幸灾乐祸,看日本人笑话,飞机被中国空军打下来了,确定主题便妙笔生辉;也有些记者负有特殊使命,消息灵通,知道飞机上有份绝密文件,不仅出于猎奇,更是为了获取此秘件。北野作为日本第一大报记者,决不可落人后面,即便写好的文章不能作为新闻发表在《朝日新闻》上,也应登在内参中,要不然,日本帝国养着你个大饭桶干什么。刻不容缓,十万火急,秘件决不可落入他人之手。是什么样的秘件呢?是第二次长沙会战方案?是国际谍团中国方面的潜伏名单?是密杀令?或许是调兵南下?脑海中一个闪念:会不会是“山本计划”?猜是猜不出来的,只有抢先找到那份神密的文本。

    一个没有月亮、只有几颗星星的夜晚,两眼一摸黑,人地生疏,如何进行采访(调查)?思来想去只有把钞票撒出去。

    哪有不知道人性的弱点——见钱眼开,有钱好办事。他跑到飞机机头落地现场最近的村庄,将它编为1号村,当然不是去山坡上找东西,而是附近找人。没费多少力气,找到几名目睹机头落地和看见一百多人搜索的知情人,每人给50元现金,说要赶写一篇空难新闻,请他们反映当时情况,越详细越好。几名乡间人根本认不得他记者证上是日文还是俄文,北野说是苏联驻上海的记者,看形体面貌大家信以为真,把知道的情况都说了,50元钱,能买一百多斤大米呢。

    无论北野如何引导,他所希望的“素材”总是离题千里,反反复复都是“飞机在空中爆炸起火,后来机头掉在松山坡上,过不久大批日军和警察满世畀找尸体,没发现找到书本、纸张的物件” 等等,软磨硬套,总与密件不搭架。

    没办法,他只好转移地方,到2号村庒继续“采访”……

    (二)

    北野尚未进入2号村口,欢迎他的是狗儿们的狂吠,虽是屋宇稠密,村子大,他作急得很,村民们可不急,他们得睡觉,明天还要为生活而奔忙,处在大战时期兵荒马乱的,半夜三更有谁会开门迎客?何况是个外国人。怎么办?想来想去决定到第一现场去看看,新闻也好内参也罢,机头落地点必须写上几个文字,那是绝对不能省略的,不实地考察谁写得出来?

    按照1号村民的描述,路不远往西走,小山恰巧在1号与2号村的西头。

    活人寻死目标太容易了,不到半小时,星光下他走近了称之为“松山”的第一现场。看上去名符其实,黑森森满山的松树,不时发出阵阵松涛声。路是现成的,白天不知千百双脚将杂草荆棘踩倒在地,越往上走视野越开阔,而且有种汽油与橡胶燃烧后的怪味扑鼻而来,在一株大红松树前的斜坡上,终于看到一个巨大的新鲜洞穴,呈不规则的长条型,约有10来平方米宽、2米多深,遗憾的是没留下任何金属碎片,都被军警们检走了。

    他在大洞边绕了三圈,整整站了20多分钟,抽了2支烟,思潮起伏想了很多。村里的公鸡打鸣了,开始一声二声,接着是成片的喧闹,此起彼伏,听着人间这美妙的传唱,犹如天籁之音,不由得双眼朦胧起来。

    床铺是天然的,疲乏的身体下面是厚厚而柔软的松针,温暖又香气浓郁,据说长年睡在松针上可治百病,体健如牛。他心想,大自然里确实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这松山就是一块宝地,山下一条小河蜿蜒而去,极目远眺,前面一马平川,大小村庄星罗棋布,夜色笼罩下模糊一片,起早的人家炊烟袅袅;收回目光,山包上那株夹杂其间的巨大红松,挺拔俊秀,遮天蔽日,直刺长空……心想,有朝一日如果可能讨得三尺地,愿长眠于红松之下亦不失为是个良好的归宿……这种心灵感应预示着什么?此刻谁也说不准。

    “嗬嗬,这位老兄可真会享受,天当被子地当床,在此呼呼大睡!身上盖床毛毯不怕冻出病来。”沈探长带着一中队江萌等人巡查而来:“又是一名记者,看见他身旁的行头吗?”

    “看到了,记者就象苍蝇寻臭鸡蛋,嗡嗡着不肯离开,头儿,你说我们警察能把一拨又一拨的记者赶走吗?他们号称‘无冕之王’, 又受国际公约保护,权力大得很呢,打着新闻自由的旗号,挎着相机,哪儿有事往那儿跑。”

    “赶不走也得赶,日本人实行新闻管制,担忧新闻泛滥,会把他们的秘密抖露在世界人民面前。”

    “你们是……是警察?”北野被吵醒了,揩了一阵惺忪的眼睛,看到面前2名穿黒警服的人:“你们说话把我的美梦打破了,真是扫兴。”

    “你做梦娶媳妇吧?美得你,快起来打道回府去!”江萌带笑地说。

    “我的采访尚未结束,为什么要回去?”

    “日本皇军的命令!你们记者所谓现场采访,到处捕风捉影,接着笔下生花,凭空想象,乱写一通,有损他们的尊严。”沈探长解释。

    “此种情况也许有,但不能以一概全,再说,事实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