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于雄辨,不偷不抢还怕人家骂你是贼吗?”记者回答。
“你倒有新闻记者的良心,是哪家报社的?”沈钧昊问。
北野掏出记者证递过去。
“北野一郎,日本朝日新闻报记者?”沈钧昊边念边从记者证上抬起头,尖锐的目光审视面前的高个子。
“不象日本人?是的,我是母亲的遗传基因,我象苏俄人。”
原来如此,“日苏混血儿” ,沈钧昊心里说,他相信了。
“二位可是明白?我写内参,不再赶我走了吧?”
“可是上峰没交待,日本记者可以留在现场呀。”江萌回答。
“驻军那边我会疏通的,没你们的事,请警察先生辛苦,去把其他记者赶回去,他们中确实有些居心不良者。”
“北野君,你可不要文人自轻、同行生妒啊,记者职业是神圣的,誉为国家之喉舌、长官之臂膀。”沈钧昊颂扬道。
“表面上是如此,其实很多事都坏在记者手里,这支队伍中的成分太复杂了,流氓、无赖、骗子、瘪三、吹鼓手、搅屎棍大有人在。有的多管闲事,暴人隐私;有的无事生非,挟私报复;有的吹牛拍马,捞取好处;有的扩大事实,唯恐天下不乱,把人们引入歧途。”他唯独没有说,记者队伍中特务、间谍不少。
“北野先生知识渊博,见解独到。”江萌亦赞道。
“你们发现哪几家报馆的记者,人多吗?”
“不少呢。”沈钧昊回答:“刚才看到驻沪的美国《大美晚报》、英国《泰晤士报》、法国《法兰西报》和上海的《时事新报》、《字林西报》、《文汇报》等几家的记者,上下三村都有,经劝说陆续走了一批。”
警察走后北野笑了起来:“妙哉,警察!我正耽心素材被人抡了去,你们给我扫清了障碍,今日是个好兆头!”
天,巳经蒙蒙亮了。
于是,北野不动声色,走下山返回2号大村庄。他改变方法,以寻访乡间诊所、私人医生、老师和学生为主,态度谦和,点头哈腰,一整天下来不仅腰酸腿痛,脸部因长时间咧嘴媚眼,强装笑容,使得肌肉僵硬难受……。
(三)
北野一郎第二天傍晚才结束“采访”,云里雾里般,不知怎么回到了吴淞路下榻的旅馆,距离宪兵司令部200码左右,是梅机关早安排好的住所。
辛苦了一天一夜,他洗了个热水澡,叫来一份外卖,吃过晚饭后便倒在床上,确实很累了,不几分钟就发出了轻微的鼾声……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紧张了20多个小时的采访,印象太深刻了,一合上眼尽是一些零碎的现场,到手的素材也是杂乱无章的一团乱麻。他只好归类整理、前后调动、回忆补记、冲洗底片、剪裁取舍,说来奇怪,完成以上过程,一篇题为《一场不该发生的空难》的内参文章出现在面前。
大作交上去之后,在最高层反响空前,震惊朝野,正反两种意见之争,几乎达到举枪动刀的地步,不亚于几个月前山本五十六将军“z作战计划”的声势。正方观点认为:北野的文章抓住本质,正视现实,指出问题,切中时弊,字字玑珠,掷地有声,是一篇以小见大,呼吁大日本帝国最高决策层,把握世界政治风云而确立国策的檄文;反方则认为:文章的每字每句见血封喉,无不诋毁东京的太阳,日不落帝国的天空被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霾,大和民族将灾难深重,战无不胜之皇军将土崩瓦解……。
他惊醒了,从梦魇中争脱过来,好一阵回不过神,不知是喜还是忧。
文章一定要写,否则不好交差,上峰会说你是大报派往前线的战地记者,既然间谍似的秘密潜入事故现场,辛苦一天一夜,难道专程去寻找那份帝国的秘件?是何居心?到时解释不淸。
那么,题目就用《一场不该发生的空难》。所谓内参,格调与新闻报道有所区别,议论的编幅要大,表明作者对事件的理解,谨供长官们参考。即便如梦中情况,产生正反意见,目的也就达到了,是非只有越辨越明。
他睡足了,精神好得很,情绪特别高,于是坐下来写提纲,全文分为两大部份。
一、空难记事。记叙空难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后果、现场清理、组织调查、补救措施等等,用5分之2的篇幅。
二、深刻反思。用5分之3的篇幅。
1、大战时期,国家绝密级文件不宜专机或专车送达,“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作法最危险,盟国德军前两年就有过专机送绝密失败的惨痛教训,未引起重视。
2、保密措施不到位,国内情报泄秘,使国际谍团有可乘之机,中国方张网以待,是事件的主要原因。
3、东京与上海有效联络缺失,致使上海驻军高炮滞后,失去防护良机,让敌机逃跑后高炮才到位。
4、秘件未装防护设施,比如紧急情况可引燃或引爆,自行消毁,杜绝后患。
5、清场动作过大,可在中心点四周设岗,由适量专职特工搜索,效果会更好,又可防止影响扩大。
6、补救方法混乱,未成立专门机构、抽调专职人员,限时侦查秘件下落。
洋洋洒洒数千言,初稿完成后束之高阁,他有事担误了一段时间。这日突然想起,才将提纲写成初稿,润色修改,赶紧逞了上去。无可否定,这是一篇质量很高的内参文章,因他掌控着事件的核心机密,轻而易举窥测了主要破绽,所以从小痕迹到大裂纹高举板斧无情地劈下去,字字喷脓吐血,确实使日军高层震惊不巳。
(四)
西郊18公里。这儿是一望无艮的广袤沃野,村镇星罗棋布,人丁兴旺发达,总能听到阵阵都市的喧嚣,眼前有着小桥流水的风光,松山,菜农、果农们以种植疏菜水果、养殖家畜家禽为主,供应大上海获得丰厚收益,它那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描绘出一幅美丽富绕的田园生活画卷。然而,自从日寇的铁蹄踏践之后,成为兵祸重灾区,把人文和地理全都破坏了,躲兵灾,讨生活,青壮年男女几乎全都背井离乡,几年下来,村镇凋弊,菜农们苦不堪言。好象只有马致远先生反而流浪到此,总是背颂他那篇不朽的箸名短诗:“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然而,自从天空那声炮响和巨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