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以为,启蒙恨的痛苦和爱的快乐,是教师的使命。
恨自我很痛苦,往往在忏悔中产生。失败的痛苦只要到达一定深度,特别是在老师的启蒙下,自我在反省中就会发现恶习,从而产生可贵的憎恨——憎恨恶习。这种恨与爱有机统一,对恶习越恨,就对自我越爱,因为恶习是毁灭自我的魔鬼。可是对恶习的否定是生命最难攀越的高峰。这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相似,不论孩子怎样堕落,父母都沉湎于溺爱而不觉醒;不论恶习怎样危及生命,自我也非常溺爱而不觉醒,不顾一切纵容恶习,纵然毁灭前途,也在所不惜。只有情商较高的生命,在失败的痛苦抵达崇高的山峰时,可能痛悟恶习的罪魁祸首,从而痛切肺腑地憎恨恶习,与恶习不共戴天。恨恶习就是恨旧我,仇恨与自爱融为一体,不仅不会走投无路,反而豁然开朗,开拓个性的世界。
恨他人却是没有出路的痛苦。恨是与生俱来的情绪,只要私欲不能得逞,就对他人产生怨恨、憎恨、忌恨,以至仇恨。蒙昧者沉湎于恨而无法自拔。恨是痛苦的,恨得越深,痛得越厉害。恨一个人,只想对方的不是和自己的正确,越想越陷入死胡同,完全没有出路。当恨得无法时,就一定要损害对方,发泄痛苦。陷落于恨时,自我总错误地认定,恨不仅不是痛苦,反而是一种辛辣的快乐。孩子对大人叫“我恨你——”,以为是痛快,根本不知道,正是痛苦才大叫的。
没有恨的生命大概只有圣贤,懂得恨的生命很少见。恨的痛苦虽然与深度成正比,可与觉醒往往没有必然联系。只要私欲不觉醒,沿着自私的逻辑推演,错永在他人,只要他人阻挡私欲之路,就本能地抓起恨的利斧报复。一己之私欲包含物质和精神的欲望,恶习贿赂的安逸,虚荣的欲望,都是统治自我的精神私欲。我绞尽脑汁重塑你的生命,努力用个性打倒恶习,希望你能在追求勇敢坚强勤奋的个性中争到快乐和幸福,却遭到你的怨恨、不满和顽强抵抗,使你不仅得不到快乐,反而感到痛苦和不幸。同样的教育却使所有渴望进步的孩子得到实惠,并打心眼儿感激我,爱戴我,景仰我,为什么自己的女儿倒一定要觉得不幸和痛苦呢?
沉湎于怨恨和不满的痛苦却浑然不觉,顽强地否定父亲却维护恶习的尊严,不能用反省的明镜照彻痛苦的荒谬,发现正是贪恋恶习贿赂的安逸,才如此怨恨父亲,注定没有觉醒的希望。在黑暗的情绪世界,对父亲的不满怨恨大概是最激烈的恶浪,只要对自我没有进步的渴望,对恶习没有强烈自觉的憎恨,就一定会怨恨师长。从你平日不自觉流露出的言论看,似乎认定父亲管得太严,而且完全不以为然。但是,又本能地感觉到自己的不对,言论又躲闪着,显得鬼祟。不过,父亲知道这是你的真情,虽然往往借用同学的口吻,说是“他们认为……”你为什么就不能想想,只要对父亲有稍许的不满和反抗,高考就注定没有希望?我不是反复地讲,怨恨和反抗父亲,没有谁能有好下场,可每一届总有极个别的孩子愚蠢地反抗纪律,顽固地怨恨我。为什么要贪恋恶习贿赂的可怕廉价的安逸,却不能从恨的痛苦里解脱出来?为什么恶习如癌细胞一样,只要长到身上,就再也没有办法清扫出去,眼睁睁看着它肆意蚕食健康,毁灭自我?作为万物灵长的人,难道就为了贪图懒惰软弱胆小的安逸而永远不能从黑暗的怨恨里觉醒吗?(决不要误解父亲这些‘为什么’里存在怨,而是恳切地呼唤你开启反省的大门。)
大凡人都对恶习怀着根深蒂固的忌讳,都对批评怀着本能的恐慌。孩子在民评中阴损我时,我就深刻地体验到这种恐慌,以及由此产生的痛苦。我的不同在于,迅速从恐慌中镇定,总能自觉地正视批评,细细地咀嚼痛苦,反省自己的问题。哪怕还有一个孩子不满和批评我,都有力地证明我还有缺点,还有没有征服的孩子。你自然是其中之一。如果严格要求还算不得缺点,那么批评的不留情面和辛辣,就是我严重的缺点和恶习。为了使批评有种肃杀的震慑力,我总是锋芒毕露,孩子在受到震慑之时,总是本能地憎恨和反抗我,虽然不敢公然表现出来。
孩子啊,你不知道,父亲为此有多痛苦,而这决不是恨孩子,而是恨自己的痛苦。我下决心,一定要爱每个孩子,一定要用春风化雨的策略改造生命,决不再用批评的利剑。你看得出来,我对不可爱的孩子日益变得和蔼可亲,怜悯之痛日益显出不可抵御的魅力,而批评忌讳针对个体。每当在正直的怂恿下,无法忍受他人的贪婪,表达出义愤后,我总是陷入极度的痛苦中,为正义的恨而忏悔,为自己的怜悯之心没有觉醒而懊恼,为不能与人为善而责骂自我。孩子啊,纵然是正义的恨,也没有出路,在我也是一种累赘,因为我的干预不仅无法影响他人,反而刺激他人憎恶自我,于人于己都毫无意义。为了紧闭臭嘴,我狠狠地下决心修养怜悯之痛,拓展心灵的疆土,把生命献给事业。每个杰出的生命无不是在自我否定中前行,无不把对环境的不满化为发展自我的动力,用切实的贡献救助多难的人世。改造和完善自我的愿望是杰出者真诚的心声,永远与恶习不共戴天,决不给人性的弱点生长的缝隙。
父亲是诗人,不断描绘爱的美景,用纯洁的热情招唤孩子领略美景;父亲是虔诚的基督徒,执著地追求爱的真理,用切实的行动诠释爱的欢乐。爱不仅是人世罪恶的救赎之旅,更是解脱痛苦追求幸福的最高智慧。尊严受创的痛苦唤醒自爱,他人的不幸唤醒他爱。父亲在总结爱的信仰的历程中发现,我的祖父对人世苦难的怜悯,是唤醒我的爱的源头;文学经典使这源泉渐渐汇成浩瀚大河。父亲很幸运,因为有祖父,并且遇上经典的挚友。
没有体验过爱的快乐的生命,大概没有,但唤醒爱并发展为信仰的生命很稀罕。很难有这样的生命,一辈子没有做过一件好事;所有生命都曾不自觉地做过好事,而且都感觉到崭新的快乐;可是自觉到这种快乐,并执着追求的生命却极少见,雷锋及其继承者郭明义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父亲虽然没有成为郭明义,却是雷锋精神的继承者,深刻地体验到他的快乐。救助社会有种种方式,雷锋是一种方式,伟人是另一种方式,重塑生命,献身教育改革是父亲的方式。这不等于说,我对身边的需要救助者很冷漠,却在从事救助社会的事业,父亲切实地改变孩子的命运,决不做空头的教育家。在家族中,我彻底改变几个孩子的命运,父亲的爱为他们开创新的人生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