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鄱湖红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吴 城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3、吴  城

    吴城,位于鄱阳湖与赣江、修河和昌江的三江交汇处,是当时与南京、芜湖和汉口这样的大码头比肩齐名的江南大都市之一。当时江湖上有两句话,“装不尽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就是最好的见证。这两句话还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到今天。

    吴城本来没有城,此地当年只有一座小小的山丘。这座小小的山丘就叫吴山。因为这一带在春秋战国时代,应该是属于吴国的疆土。这里开始被人们称为吴城,并且发展成一座江南大都市是在公元425年以后的事。

    距今二千多年前的江南大地,还是一片蛮荒之邦。刚刚走出茹毛饮血的时代的土著们,就在这块土地上开始了刀耕火种的生涯。与此同时,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上又开始了一场群雄逐鹿的剑影刀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楚汉相争。战争终于结束了,楚汉相争的结果让汉高祖刘邦江山一统,天下又趋于暂时的太平。此时,身登九锡的汉高祖又开始设郡置县,治理他从马背上夺来的皇天后土。于是这片蛮荒之地也开始纳入汉家天子的版图。

    汉高祖六年,鄱阳湖周遭设有海昏、枭阳两县。这两县的县治隔湖相望,一在湖的西南,一在湖的东北。设在西南的海昏县地处鄱阳湖平原,土厚人稠,开始出现一片繁荣景象。不料到了公元425年,突然一场地动山摇的大地震,让海昏县县城一夜之间沉入了鄱阳湖底。一马平川的鄱阳湖平原立刻白浪滔天。地震过后,海昏县的县城就向南迁徙,移至赣江、修河与昌江三江交汇处的吴山。也就是现在的吴城所在地。

    吴山,名不见经传,只是江南常见的一座寻常山脉。但是,处在地势低洼平旷的鄱阳湖平原上,吴山却显得鹤立鸡群,气势不凡了。吴山西南的一脉山脊,一直弯弯曲曲地伸向鄱阳湖中,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挡住了来自东北方向的大风,并恰到好处地把这一方湖面弯出一片自然的港湾来。于是,这里就成了许多渔船和商船的避风港。那些南来北往的舟楫,在那黄昏时分或者是有风的日子里,就都争先恐后地泊进了它的怀抱。有了这片港湾之后,吴山这座新的县治便一夜之间,成了一座繁华的水乡集镇,后来就演变成了一座江南大都市。

    由一座繁华的水乡集镇而膨胀繁衍成一座江南大都市,而且能与南京、汉口这样的大都市比肩齐名,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如果要深究其发展演变的原由,那吴山无疑是占了地理位置上的便宜。

    吴山位于鄱阳湖边,而鄱阳湖可不是一般的湖。它不仅仅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这种结论应该是举世公认的。在当今新出版的《辞海》和地图册上,鄱阳湖的面积还赫然被标为“3960平方公里”。尽管大浪淘沙、沧海桑田,但鄱阳湖依然烟波浩渺,浩浩荡荡,在江西北部的山野平川中流淌着,上接江西北部的赣江、修河和昌江三条大河,下通华夏第一条大河长江。当它汇集了这三条河的源流之后,就横无际涯,一泻千里地注入长江,然后东流入海。

    鄱阳湖虽然没有洞庭湖那“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气势,虽然没有长江那“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之雄奇;它虽然不是“北方的河”,孕育了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它虽然不是“迷人的海”,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潮涨潮落……但是,它却聚集了这片土地上的山川之灵气,蕴涵了吴天楚地之世事沧桑。

    多少年来,鄱阳湖曾经是一片被世人遗忘了的水域,就像与它紧邻的庐山一样,让世人难识其真面目。一年又一年,让它就这样迷茫在暮春三春的江南烟雨之中。只有在夏日的落日熔金之时,才有渔舟唱晚的叹息。而这叹息就像风过水面,风过之后依然浪静无痕,月白沙净。即便是初唐才子王勃以他的神来之笔,为它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华章,也只不过是一时之绝唱,后无来者。

    然而,这毕竟是一片容汇万川的水域,江西北部的三条黄金水道让它占尽了地理上的优势,而吴城就是坐落在这三条黄金水道的交汇点上。

    由吴城溯赣江而上,就是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再往上便是遐迩闻名的药都樟树镇。南昌自古以来,就是江西这个内地省份的最大城市,是这个省的标志和象征。

    如果是溯修河和昌江而上,那同样是海阔天空。修河的这一边是修水、武宁山区,连绵起伏的大山直接湖北湖南。而昌江的那一边,则是富庶几朝的古城饶州,再往上就是四海闻名的瓷都景德镇。如果还要沿江而上,就是自古有名茶乡婺源、浮梁。

    这样一来,修水武宁山区的杉木茅竹,药都樟树镇的救命丸散,饶州古城的烟叶稻米,还有瓷都景德镇的青花玲珑瓷,婺源浮梁的谷雨新茶,甚至是从云南广西经湖广而来的烟土鸦片……哪一样不要船装舟载,从这三条黄金水道顺流而下,先到吴城,然后再流进鄱阳湖,流进长江,再上至汉口重庆,下到南京苏杭,直到十里洋场上海滩;或者是由运河漕运至天津北京,甚至漂洋过海,南到爪哇,东到扶桑。更不要说那些从省城南昌下来的达官显贵、名士风流,都要先到吴城这个地方落个脚,逛一逛,然后才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因此,在当年陆地交通山高路险,以水道作为主要交通运输手段的年代,吴城的发展并非偶然。多少年来,江西北部的这三条黄金水道就是这样日日夜夜的川流不息,在吴城那古老的城墙脚下流过,然后合流交汇注入鄱阳湖。吴城由此上连江西北部的三大水系,下通鄱阳湖、长江,从而使之成为江西北部及周边省份水上交通的咽喉要地。自汉代在此设置海昏县之后,吴城历经三国两晋直到后来的唐宋元明清,在这一千多年漫长岁月里,终于腆起了它那肥腴的肚皮,跻身于江南名埠之列。

    那座功德无量的吴山也终于成为历史的陈迹,退入幕后,取而代之的便是吴城了。

    有史料记载,到二十世纪初,全国各地来吴城的商旅多达10万之众。各省各府各县为了联络之方便,都纷纷在吴城设立会馆。当时各地在吴城设立的会馆,竟有48座之多。小小的弹丸之地,一时竟是车水马龙,楚调秦腔。

    当年,看中吴城这块风水宝地的,除了商人贾客之外,甚至连道士、和尚也慕名而来,从而使小小的吴城,一时竟麋集着大大小小的庙宇寺院就有30多座。除此之外,还有那些“洋道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