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鄱湖红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吴 城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士”和“洋和尚”的教堂3座。一时朝钟暮鼓,纸钱经幡又成了吴城的一大景致。常言道,“天下名山僧占多”,看来也不尽然。

    至于满街的那些酒肆茶楼、当铺客栈、青楼戏台、勾栏赌场……更是应运而生,琳琅满目。据称吴城当年有“六坊、八码头、九垅、十八巷”之说,看来并非夸张。

    在当年,吴城最热闹的地方,恐怕要数吴城的“八码头”。这里所有的码头上的货物常年是堆积如山。港口里更是风帆蔽日,桅樯如林。每天停泊在这里的大大小小的船只多达千余艘,还有长龙似的竹木排筏,更是连头接尾,铺满了河面。旧的顺流而下,新的又接踵而来。

    于是,昔日的麻石大街上,走的是南来北往的行商巨贾;千年的吊脚楼中,聚集的是追名逐利的蝇狗之徒。高楼深巷,已没有往日的幽静风韵,取而代之的是秦楼楚馆,脂粉笙歌。五行八作应运而生,三教九流粉墨登场。穿街跑堂,舞刀弄棒,倚门卖笑,占卦测字。更有那些师爷食客、老板朝奉、幕僚相公、酒保茶房、三姑六婆、脚夫郎中……一时鱼龙混杂,不亦乐乎。

    当年这块方寸之地真是热闹非凡,虽然不是挥汗如雨,但也是举袂成云。鄱阳湖边的这座水乡集镇,经过几千年的风雨,奕代的酝酿和酵发,终于步入了它的鼎盛时期,从而名扬海内。

    就在吴城的鼎盛时期,一条快船正从昌江上游路踽踽而来,投入了它的怀抱。这个花花绿绿的大世界正在以它特有的繁华,在等待一位客人的到来。这位新来的客人就是饶州万盛烟行的小朝奉,时年二十一岁的三先生。

    第二天上午,万盛烟行的那条快船终于泊进了吴城码头。拋锚之后,二狗和团鱼头就推出一条一丈多长的跳板,搭在岸上。三先生缓缓地走出了船舱,拍了拍身上的缎子马甲和长衫,拂了拂袖管,终于走上了跳板,在张蛮子的陪同下走下船来。他站在跳板上,吩咐二狗和团鱼头在船上看好船,小心火烛,关好舱门,中午就买点鲜鱼在船上煮着吃。然后带着张蛮子向岸上走去。

    三先生终于来到了这座心仪已久江南名埠,走进了吴城这个花花花世界。他后半生的故事也将由此开始。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