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天堂没有月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章 两件神事之一第(1/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先说这第一件大事。这年夏天,东屯来了个河南口音的铁匠师傅。东屯是哪儿?就是刚才咱说的平房村的东屯。

    铁匠师傅用竹片扁担在肩上一前一后挑着两个鼓鼓的大布兜,领着他的十几岁的儿子,来收他十年前赊给这里的人们的菜刀钱了。东屯人十年来的平静顿时被搅乱了。

    这话又要说到十年前了。那年也是夏天,这个铁匠也是挑着两个布兜领着他的儿子来卖菜刀。铁匠很普通,四十多岁,矮,胖,有力气,一看就是河南人,一看就是铁匠。

    河南铁匠卖菜刀的方式特别,谁家没有钱,可以先赊账。他赊账的方式更加特别:

    “什么时候玉米涨到一块钱一斤,俺再来跟你收刀钱。”

    那时平房村已经包田到户了,每年收成都好,玉米多的是,一毛钱一斤都卖不出去,那是玉米,一块钱一斤不是说梦话吧?

    再看那刀,刀身是黑铁的,钢口发青,刀身薄,手持着,又轻便又顺手,用手指弹一弹,嗡嗡作响,十元钱一把,就算是贵了一点,可是绝对是好刀,值。

    玉米涨到一块钱一斤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这刀就等于白送。于是东屯有许多家赊了他的刀,即使有钱的,也宁肯赊账。

    河南人走了以后很多天,买了菜刀的人还到一起议论纷纷,大家怕河南铁匠反悔了回来要钱,商量后一致表态,万一玉米没有涨到一元钱的时候铁匠来要钱,大家就都必须心齐,仗着人多势众坚决不给他钱。还有许多没有买到菜刀的人听说了这事,都后悔不已,说若是赶上的话,一百块钱一把也要留一把,因为这辈子玉米肯定是涨不到一块钱一斤。

    后来过了几年,河南铁匠杳无音信,始终没有来,再后来,不少人家生活条件好了,换了锃亮的不锈钢菜刀了,就把河南黑背菜刀用来切猪菜,剁骨头,而这些刀却没有一把坏的,真是好刀。时间再久,人们已经忘掉了自己家赊了菜刀的事情了。

    时光荏苒,一晃一九九三年。年初,来安县每个村上交了五千元钱作为经费,由县高官带领全县的村高官去江苏上海考察了一圈,学习江苏上海一些地方的乡镇办企业致富的经验,回来开始大搞“一村一企”。县里下了死命令:

    “我县是农业县,所以是全国贫困县。光靠种那几亩地,饿不死但是得穷死。今年每个村必须最少办一个企业,哪个村不响应,村书记就地免职!”

    精神一下来,全县两百多个村,都连续几天不分昼夜地开会,也不知道全县村干部这些天总共用餐吃掉了多少鸡鸭鹅,据说有的村还杀了猪。最后大部分纯朴的村干部都认为,咱农村就是粮食多,价钱便宜,搞养殖是最把握的,靠山吃山,靠农吃农吧。

    于是有的村办养猪场、狗场,有的办养鸡场,有块荒草甸子的村办牛场羊场,有水库的哪怕大水坑的村办鸭场鹅场渔场。至于规模,欠债多的村就办小些,吹得大些。欠债少的村就办大些,吹得更大些。实在没钱的,就办豆制品加工厂,实际上就是作豆腐的小豆腐坊。

    然而事与愿违,原以为“靠农吃农”是最把握的事,可没有想到全县一下子上了两百多个养殖场,饲料消耗大增,玉米首当其冲就紧俏,九四年、九五年玉米价格连年上涨,到了九六年夏天,玉米几乎脱销买不到了!有的村雇了卡车去临近的玉米大县杨林县采购,结果空手而归,说是:

    “狗日的杨林县,都是一村两企三企,玉米比这里还贵。”

    于是各个村急了,就贴广告,用广播喊,鼓励本村农户踊跃往村里送玉米,后来真的就出现了一块钱一斤玉米。而由于养殖场太多,鱼肉蛋奶大幅降价,养殖场亏得惨不忍睹。“靠农吃农”的人们眼看着贷款来的钱被家禽家畜吃进去了,也得硬撑着,上报材料时还得详细说我村企业盈利几万几千几百元,说的跟真的似的。

    平房村开始时没有办厂,书记高占福胆小,投资花钱的事他犹豫不决。后来解放乡的韩书记来了,当着满屋子的党员,矮胖的韩书记黑沉着脸,端坐在椅子上,抬手直指着低头哈腰站在自己面前的高占福就骂:

    “你他妈不想干了是吧?不想干现在就回家抱孩子去!”

    “想……想干……”四十多岁的高占福,如同考试得了个零分的,胆战心惊地站在班主任跟前的一年级学生一般。

    “想干?你他妈一个厂都没办起来!我现在就地免你职你信不信!”

    俗话用“像骂孙子一样”形容骂人肆无忌惮。确切说高占福现在还不如孙子,因为韩书记在家里还真不敢这么骂孙子。

    正在这时,张新健推门进来,并正好撞见了这一幕。

    张新健在平房村可是谁提起来谁夸赞的人物。平房村上过高中的人没几个,张新健是较早的一个。那年代的农村,读过高中的人,可比现在上大学的还稀少。平房村村委会里那几个人,文凭最高也就初中肄业。

    张新健今年二十四岁,相貌端庄,由于从小没有在农田里劳动过,所以皮肤白净,身材瘦削,看上去像是不到二十岁。他虽然不高,但是身材笔挺,潇洒稳重,文质彬彬,这使他在农村有点另类。但任何人一看,就立即产生敬佩之感。

    张新健高中毕业后,在大庆市的一个厂里工作了两年。回来之后,他很快发现:农村冬天里生孩子的比较多,而东北农村生孩子的产妇传统是吃鸡蛋,可是只有极少数人家,能把夏天的鸡蛋留到冬天,并且只能储藏那么几个,非常宝贝。张新健就想:

    “现在外面的现代化大型鸡场都是四季产蛋的,我是不是可以也学学养鸡技术,冬季也能产蛋呢?”

    张新健就是这样喜欢琢磨的人。他买来一些书,边看书边在家里试着养鸡,当年就成功了。

    冬天,附近十里八村生孩子的人家,慕名来张新健家为产妇买鸡蛋,都大开了眼界:

    “你家的鸡真的冬天也下蛋!这辈子没见过,不亲眼所见谁能信?”

    张新健由此成了附近一带的名人。并且,还符合三十年后“男神”的所有标准。

    今天他来村里,是有事找村里的书记高占福。

    张新健一进门,满屋子的人目光“刷”的集中到了他身上,大家都认识张新健,但是没一个人说话。现在啥气氛,谁那么不知趣?此刻,书记高占福已经被骂得顺着脸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