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不到位,被当地豪强责怪,带人骂上门去,连带着死去的父亲也受了侮辱。正所谓人有脸是,树有皮。一股热血上头的刘省三,数里追杀,终将豪强一刀两断!其余精壮见之都大为佩服,愿意跟着他一起作案,于是他手中也有了二百来人的队伍。不过也因为杀人之事传回家,母亲周氏被吓死,刘铭传为此痛不欲生。
有了这个二百人的队伍刘铭传倒是对未来有着清醒的认识,这是个群雄并起的乱世,他的队伍无疑只是沧海一粟而已。熟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当时,在安徽势力占上风的正是太平天国。本来刘铭传的这二百号人是想投靠太平军的,没想到半路,正恰巧老乡李鸿章正在四处招兵买马。而平日里玩得非常好的“哥们”——诸如张树珊、张树声兄弟,潘鼎新,周盛波、周盛传兄弟或是因为与李鸿章家是世交,或是因为和太平军有不共戴天之仇,总之统统投到李鸿章的门下。
如今碰上了,也是一场缘分。就这样,原本极有希望成为太平天国众“王”中的某一个的刘铭传,转眼间就成了李鸿章手下的左膀右臂,并一路耀升为淮系陆军“五大主力”之首,“铭军”跟随李鸿章东征西讨、剿了与之失之交臂的太平军后,又挥师北上剿了捻军,居功至伟,一路座到了武职里的最高位置提督。
当然,这里要说一句,刘铭传虽然是个英雄,但是却不是完人!
同治六年(1867)正月,尹隆河战役。
李鸿章为了剿灭东路捻军,和曾国荃商定采取分进合击的策略,淮军方面的刘铭传率“铭军”西上,曾国荃派鲍超率“霆军”东下,在尹隆河一带对东路捻军形成两路夹击之势。刘铭传与鲍超约定正月十五日上午七时出兵,但为了争头功,刘铭传率部上午五时就出发。结果,“铭军”与捻军遭遇,被杀得大败,刘铭传几乎成了俘虏。
这时,鲍超的“霆军”赶到,不仅救出了刘铭传及其残部,而且使战役反败为胜。但刘铭传却推卸责任,一是责备部下刘盛藻“浪战轻敌”,一是责备鲍超未能按时赶到合击敌军。
结果李鸿章据此上奏朝廷,使得刘盛藻和鲍超受到严厉处分。鲍超本来等着朝廷嘉奖,不想却差点儿丢了脑袋,真是又急又气,当即晕倒。后来,鲍超抑郁成疾,回乡养病,一蹶不振。这一事件引起包括曾国藩在内的湘军将士对刘铭传的强烈不满,李鸿章也十分被动,不得不出面上奏朝廷为鲍超请功。虽然事情总算得以平息,但刘铭传以怨报德的行为却让包括同僚旧友在内的人们觉得过分。他以后长期赋闲在家不被起用,不能说与此无关。
清廷派左宗棠为陕甘总督并督办陕甘军务,镇压当地的捻军和回民起义。
同治八年(1869)十二月,回民起义军击毙左宗棠爱将刘松山,一路南下。西太后急命李鸿章入陕督办军务。左宗棠唯恐李鸿章抢功,指使手下奏报陕西“匪患”已经肃清,则李不必西来。李鸿章也不想自讨没趣,因此派刘铭传前往。左宗棠对此也深表不满,不愿刘铭传插手其中。刘铭传自然对左宗棠的阻挠也不满,此时又接到西太后命令他随时密报左宗棠军情的密旨,因而对左宗棠上奏不实之处予以揭露。左宗棠得知内情,与刘铭传交恶。
两人一直斗起来没完,一直到了台湾也没消停下来。
后来刘铭传因为厌倦了官场倾轧,再加上有伤在身,于是提出回家休养,结果这病假条请的好,原本三个月,后来延长成了十三年!、
一直到中法战争爆发,刘铭传才愤然而起!
清廷任命他为督办台湾事务大臣,筹备抗法,不久又授福建巡抚,加兵部尚书衔。
1884年7月16日刘铭传抵达基隆,第二天即巡视要塞炮台,检查军事设施,并增筑炮台、护营,加强台北防务。
十五天后,战争爆发!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