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九龙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345、345第(1/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程棉等人都猜到毓秀的意思,心中各有谋算。

    程棉对李秋与肖桐问道,“你二人可知王育所说的信件?”

    李秋与肖桐思索半晌,到底还是没有应承,“臣等不知。”

    不见棺材不掉泪。

    抑或是二人心中抱着一丝残念,以为不会见到棺材。

    程棉冷笑道,“万事皆有因,受审之人是否有作案动机是问案的根本,皇上与迟大人昨日已审问清楚,刘妇命案由林州道监察御史一手操控,王育三位主谋也已签字画押,将如何陷害崔勤、谋害刘妇之事和盘托出,如今他们既指认你二人是幕后主使,涉案动机就是重中之重。”

    迟朗见李肖二人欲回话,就在他二人开口之前说一句,“并无私心这句辩解不必再说,我奉劝你二人在证供呈堂之前尽数招认,企望圣上从轻落。”

    李秋与肖桐哪里肯认,一口咬定只存公心,只为朝廷清除腐官朽吏。

    程棉与迟朗才要再问,毓秀就冷冷对下道,“即便你二人谋算崔勤出于公心,之后谋害人命,构陷朝廷命官的作为,也绝非良人之举。不配做人,自然不配做人臣,更何况你二人身负的绝不仅仅是刘妇命案一桩案子。”

    李秋与肖桐对望一眼,双双磕头道,“皇上圣明,我二人只有召见林州监察御史督促其行使监察之职,之外之事,一概不知。”

    毓秀还未开口,姜壖就在一旁冷笑道,“即便王育当真有来往的信为呈堂证供,也不足以证明李肖两位大人就是幕后主使。在案情还没未明朗之前,皇上身为主审,已认定他二人罪恶滔天,如此有失偏颇,恐怕难以服众。”

    毓秀微笑着看了一眼姜壖,嘴巴动了动,似乎是想回应,最终转向灵犀问一句,“皇妹以为如何?”

    灵犀心中早有论断,又不好直言得罪姜壖,想了一想,笑着说一句,“空口说林州两位要员是林州案的幕后主谋,臣妹实在不能相信,可若王育当真能呈交要证,这一桩看似简单的案子,似乎会变得不简单。”

    她这话虽说的进退得益,私心却偏向毓秀,说到底,想坐定李秋与肖桐的罪名,逼二人承认策划林州案,还是要依据王育留证的书信中的内容。

    毓秀端起茶杯,想饮一口茶,门外却匆匆冲进门一刑吏拜道,“启禀皇上,方才有人在大理寺外掳劫前来敲击登闻鼓之人。”

    一言既出,满堂人或真心或假意,面上都现出惊异的神色,毓秀微微抬眼看了那刑吏一眼,面上一派淡然,“送信人现在如何?”

    刑吏回话道,“纪殿下亲自出手击退了刺客,已将送信人带进大理寺。”

    姜壖眯了眯眼,面色阴沉,目光不自觉地看向毓秀。毓秀敲茶杯之后,纪诗并没有马上起身,他之后如何出了公堂,他竟没有丝毫没有觉察。

    纪家双骄果然都非池中物。

    何泽满心忧虑地望了一眼姜壖,生怕姜壖怪罪他办事不利,见姜壖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目光不敢久驻,转而看向岳伦。

    岳伦面色阴沉,心中已有不详的预感,与何泽交换一个眼神,双双把头低了。

    凌寒香怒道,“光天化日,又是在天子脚下,什么刺客敢这般猖狂,竟心急到在大理寺外行凶,妄图掳劫刺杀携有要证之人,如此明目张胆,欺君罔上,若不抓拿归案,严加惩治,朝廷威严何在?”

    姜壖的语气比凌寒香温和许多,“凌相所言极是,刺客穷凶极恶,若不查明,传言出去,京中难免人心惶惶。”

    何泽听罢这一句,起身拜道,“刺客潜伏大理寺外,威胁皇上安危,臣恳请皇上下旨,请京防提督派兵护驾。”

    岳伦随即起身,““何大人所言极是,臣请皇上在京防提督带兵到大理寺之后,即刻摆驾回宫。”

    灵犀与凌寒香对望一眼,都犹豫着要不要说话。

    毓秀摆手笑道,“朕已死过一次,还怕第二次吗?”

    满堂听这一句,有一些听懂了,有一些却似懂非懂。

    灵犀起身走到毓秀身边,握着她的手说一句,“我大熙的刺客的确太过猖狂,当初在帝陵时就曾劫持本王、劫持皇姐,又在林州刺杀钦差,罪恶滔天,是时候将这些刺客背后的势力彻底清查,早日铲除,以绝后患。”

    凌寒香也起身拜道,“两位尚书大人不必风声鹤唳,刺客虽猖狂,却也只敢如鼠辈一般偷袭,不敢挑衅朝廷官兵,皇上若在这个时候摆驾回宫,搁置审案,恐怕正中其下怀。”

    毓秀似笑非笑地点点头,“皇妹与凌相所说也正是朕所想。”

    灵犀见毓秀一双眼望着她,猜到她的心思,就高声对满堂说一句,“王育与其心腹私约如此隐秘,方才在堂上才透露,那在大理寺外的刺客又是怎么知道敲鼓人手握要证的?”

    凌寒香与灵犀一唱一和,皱眉道,“殿下怀疑是这堂上听审之人走漏了风声?”

    灵犀冷笑,“除此以外,似乎也没有别的解释。”

    她一边说,一边故作不经意地看了一眼姜壖与何泽,又马上移开目光,对毓秀说一句,“皇姐将子言殿下及送信人传进堂一问便知。”

    毓秀笑着点点头,一边拍灵犀手请她归座,一边传纪诗进堂。

    纪诗进门前已卸了佩剑,躬身对毓秀行礼时悄然掩藏了凌乱的袖口。

    毓秀笑着叫纪诗平身,“方才是什么情形,子言可安好?”

    纪诗笑道,“刑吏依照皇上的吩咐在登闻鼓上挂了一块黄旗,不出一炷香的时间,有平民打扮的人前来击鼓,还未走到近前,大理寺前后左右冲出四个刺客,妄图掳劫送信人,若不是臣早有准备,官兵衙役及时赶到,证物恐怕呈送不到皇上手中。”

    毓秀点头道,“辛苦你了。”

    纪诗将破了的衣袖背到身后,面露失望之色,“刺客武功高强,臣无能,未能将其擒服,请皇上恕罪。”

    毓秀笑道,“刺客有备而来,子言将人救出已是不易,证物已带到,你回到程爱卿身边坐吧。”

    纪诗躬身对毓秀行一礼,自回座上。

    毓秀环视众人,堂中鸦雀无声。

    半晌之后,她才轻叹着说一句,“光天化日,大理寺前,刺客行刺,无所顾忌,朕并非不安,却十分心寒,让朕心寒的,是今日在这大理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