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爱之潜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二章 新生(上)第(1/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一九七七年的春天是祖国的春天,是人民的春天,是大地的春天。大文学红红的太阳像个害羞的姑娘,时而躲进那飘浮的云簇。万物都在吐露生机,苍翠欲滴的青松正在抽枝拔节换新叶,一朵朵金黄色的宝塔状花冠耀眼夺目,将松林装饰的更加庄重而美丽;南山坡的麻栗树已吐出黄绿色的嫩叶,叶腋间垂挂着柔软的花朵,像一条条金色飘飘然的丝带;北山洼的杉树新长的枝叶呈放射形向外伸展,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气派;桃花红、梨花白,彩蝶在纷飞,蜜蜂嗡嗡叫,路边野蔷薇花芳香扑鼻;竹林里的鸟雀在枝头呼朋引类,画眉鸟清脆宛转,别具一格的鸣叫,似乎在告诉人们:这里边雨后春笋即将破土而出。景色如此迷人,自然界一派阳春三月好风光,不会再有倒春寒来袭击了吧!经受了数九寒冬的人是多么热爱春天的温暖!工作了十七个年头,总算能加工资了,这是“文革”中想都不敢想的事,并且明文规定,中专生调七元。吴秀娟没有学历,只能调四元,她工龄比我长,工资反而低,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她却说:“吃饭穿衣看来方,多就多用,少就少用,我的那一位也加七元,每月增加十一元钱,宽裕多了,我们这些人,对物质生活很容易满足。”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像吴秀娟这么豁达大度。文化大革命把人的思想全搞乱了,派性斗争从公开转为潜伏、明争暗斗不断升温,自由主义泛滥成灾,很多人之间都是面和心不和,甚至是当面叫哥哥,背后掏家伙。例如这次加工资,全县医务人员有三个名额加给有突出贡献的人,我院分到一个。这是大好事,对照政策,毫无疑问应该加给庄主任。可是,前面有好几个人发言,提议加给一个工龄不长的临时工,这明明不符合政策规定,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看穿某些人的意图,他们也并不想加给这个被提名的人,而是想着宁可把这个指标作废掉,不愿加给庄主任。这种人是妒忌心作祟,把有才智、有成绩的人视为忌妒的对象,以有所剥夺为快乐。这样一来,怎么能树立正气、调动积极性呢?想到此,我立刻举手发言:“上级领导能给我们医院一个选优加工资的指标,是对我们医院工作成绩的肯定,对我们大家的关心,应该珍惜这个机会。对照政策规定,我认为庄主任最符合要求,无论是政治表现、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较长的工龄,他都占优势,加给他比较恰当。”我的话讲完后,会场一片寂静,好长时间后,仅有一个外科医生支持我的意见,说话还吞吞吐吐的。尽管如此,我很坦然,觉得自己凭良心说了该说的话。当工资批下来后,庄主任非常兴奋,给大家发喜糖,我口含着甜甜的糖块,觉得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话是有道理的。

    邓小平老革命家的复出符合亿万人民的心声,他的雄才大略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十年“文革”,百废待兴,拨乱反正,任重道远。我们十分理解,我们耐心等待。终于等来了父亲彻底平反昭雪的这一天。从此以后,政治上我们家不再低人一头,经济上也翻了身,补发了抚恤金,而且是,母亲有了遗孀生活补贴费,还给弟弟安排了工作,全家真是感恩戴德,唯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报答党的深切关怀。真是好戏连台,作为热衷于科研的林志远,终于也盼来了科学的春天,他被调到地区搞科学研究工作,我也随之调进这城市的一个医院工作。巧的是那位再次被拉下马的县委副书记,已调任地区副专员,真为我的女同学高兴。他乡遇故知,我俩情真意切、无话不谈。

    京江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前身是一个神经精神病专科医院,曾经收治了一百多名战争创伤性精神病人,他们是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官兵,个别的还是高级指挥员。由于战争创伤,完全失去记忆力。不知家在何处?也不知道家里还有什么人?经过长期治疗,大部分都已痊愈出院,返回家园与家人团聚,也有病死于此的。还有二十多个人至今还住在医院,由政府拨专款专用,给这些革命功臣享受优厚待遇。可是,他们的记忆仍然凝固在那浴血奋战的岁月里,心目中只有艰苦奋战,解放全人类的概念,不愿吃好的饭菜;衣服破了自己打上补丁,给他换上新衣物,还盯住护士长说:“把衣服还来,我不是地主,不可以没收我的财产。”给他们水果和营养品也不要,护士长无可奈何,假装生气,板着脸说:“这是政府发给你们的慰问品,谁敢不要,就是违抗军令!”执行命令是军人的天职,这个概念在他们脑海里是根深蒂固,慰问品是对有功人员的奖赏,似乎心里还明白。于是乎,立刻排列好整齐的队伍,毕恭毕敬行个军礼,再领回自己那份物品,见此情景,谁能没有疼惜怜爱之心?院方尽最大努力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过去是每周放电影,八十年代是大彩电天天转播。可是,始终不能唤醒他们的正常思维。由于各人当兵后受伤的时期不同,因此,凡是看到战争故事,他们就为谁是总司令争论不休,“我说是朱德!”“我说是彭德怀!”“朱德!”“彭德怀!”声音一个比一个高,在他们的心目中,老一辈的革命家永远健在。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医院所处地理位置在市中心的优势,确定了医院发展方向是:成为设备先进、具有精神神经专科特色的综合性医院。大文学我办理调动时,正是医院需要人才之机,就顺利进入了这个医院。

    站在街上朝医院看去,首先进入视线的是新建的八层门诊大楼,雄伟地耸立在一个不大的园场后方,而园场中心有一尊高达三米的白求恩塑像,令人肃然起敬,雪白光亮的楼墙上,二排红光闪闪的字吸引你向它走去,“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当人们辞别了到处都是**语录的岁月后,重新见到他老人家对白求恩这个国际主义战士的崇高评价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对于我们医务人员来说,白求恩永远是学习的楷模,“两个极端”始终是衡量自己工作的两把尺子;对于前来检查工作的领导来说,无论从办院思想、服务质量各方面来分析引证,都发挥的淋漓尽致;对于就诊患者来说,特别是熟读“老三篇”的中老年患者,触景生情,陡然会对这个医院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年轻的尹院长这一独具匠心的设计,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亲眼看着这幢建筑拔地而起,又装饰的光彩照人,美化了整个医院的形象。在八十年代初期,是令其它医院羡慕的一项硬件设施,难怪同行们感叹地说:“真是先长的眉毛不如后长的胡子!”

    -->>(第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