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就不能动得太多。同时血统太过混杂,也就不好管理了。
加入汉家的土著女子,也可以享有汉族的待遇。
而对当前吕宋地区,那些拥有汉族血统的土著,官府则采取考核制度。对汉语掌握比较好的,则登记为汉人。汉语掌握不好的,证明其已经土著化了,就归入土著行列,不过品级会给高一些。
品级的高低,也影响土著的待遇。
品级高的土著不仅在婚配上享有更好的资源,同时还可以住更好的房子,并且获得更高的工钱,同时在医疗和社会保障上也享有更好的福利。
这样一来,就构建出了一个,只要土著努力工作,品级提高上去了也可以无忧无虑的社会环境。
同样的,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劳动力不足的话,让那些土著多生一点就是了,特别是那些长相不难看的土著。而那些长得实在太过歪瓜裂枣,又懒惰无比的土著,则施行禁止婚育的政策。
这也是在改良土著的血统啊!
在劳动力缺乏的时候,这些土著生上七八个都不成问题,到时候官府出钱帮他们养到能工作的年龄。
而对于那些犯罪的土著,则进行降级处理。如果是针对汉人的恶性犯罪,直接降为下品下等,并且施加刑罚。
朱由校的这些政策,将构成一个土著只从事农业、服务业,以及普通工人的吕宋社会分工。而汉人则从事商业和生产组织,以及技术工种的分工。当然也不可能每个大明百姓都能混得那么好,也有一些汉人会混得很一般,但他们在吕宋从事普通工作,也都是土著无法代替的。如果土著可以代替,显然雇主更愿意用成本低的土著工人。
每一个在南洋地区的汉人,都有一个最直接的发家途径。那就是开辟种植园,只要肯吃苦,开一片种植园出来,就能成为种植园主。
在这个体系之内,汉人与土著泾渭分明,待遇也是完全不同的。而土著与土著之间,服不服王化也是泾渭分明。
服王化的纳入这个体系,不服王化的则进行征伐,打服了再把那些土著部落的人口打散纳入体系之中。
最后就是靠时间,用三品九等制进行‘优胜劣汰’,让那些肯安心做事的土著能够娶得上媳妇,过上安稳的生活,并且鼓励他们多生多育,为大明提供更多的廉价劳动力。而对于那些懒惰不听话的土著,则施行限制生育,甚至是不允许婚育的政策控制群体数量。
如此教化上几代人下去,这些土著就会很听话了,而且后面的土著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懒惰的习性也会改善很多。
除了这些政策之外,朱由校还确定了在土著中推广官方汉语,以及加大教化宣传的政策。(未完待续。)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