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抗日之商人传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抗日详细资料,大家可以进来看看。1第(4/7)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战略,以求尽快结束所谓的“国事变”。政治诱降的主要对手是国民党总裁汪精卫(但到了1940年日本发现汪精卫政府在国国内影响力甚小,且无法左右抗日力量最强的黄埔系军队,于是将蒋介石选定为诱降对手,但终未成功)。在历时4个多月的武汉会战,**队伤亡40万人,**民以巨大的牺牲迎来了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

    [编辑本段]日相持(1938年10月—1941年12月)

    日本政策的转变与分而治之的策略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主席德王和日本占领军鉴于绵延上千公里的战线与所剩无几的战略资源和后方的不安定因素,日本知道它没有能力管理所有占领了的国国土,所以在这段时间日本支持国人成立傀儡政权。先后于1935年11月25日,殷汝耕在通州成立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两年后,于1937年12月14日,王克敏在北平成立了“华民国临时政府”、隔年,于1938年3月28日,梁鸿志在南京成立了“华民国维新政府”并与日本订立条约,发行钞票。后来日本又在占领区设立了亲日的汪精卫的“华民国国民政府”、德王的“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等傀儡政权分化国的士气与国际影响力。同时日本的作战方针一改再改,由最早的“三月亡华”,转变为1938年11月第二次近卫声明的“东亚新秩序应由日共同主导”、“共同防共”、“经济提携”等,并声称只要答应和解,就从华、华南撤军,华北在名义上属于国。日本仅用少量的资源即能引诱国农工阶层加入皇协军的队伍,创造出大量的伪军,在经济上也诱惑资本受损的国资产阶级,向他们开放日军占领区的实业投资。面对这些因素,国国民政府开始不断出现“日和解”的声音。同年底,第三次近卫声明发表,除了更为温和的语气外,将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部分义务分担给国,透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的调停,藉以从侧面诱导国民政府和谈,并承诺和谈成功后废除在华不平等条约,归还租界。

    日本态度的转变引起了包括欧美国家与国的注意,其欧美研判三次近卫声明的目标由国转向苏联,这样的行动将有助于各国的利益,与慕尼黑协定类似,希望将日本的战火燃烧到苏联的土地上,因而欧美各国开始向国民政府派遣游说团进行劝说,希望蒋介石在各方利益没有太大损失的情况下,与日本达成停战协议。

    受此影响,主张与日本媾和的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到达越南。他在1938年12月29日发表“艳电”响应近卫声明,提出与日本“恢复和平”。作为当时国的第二号人物,汪精卫在战争最为紧张之时的这番言论,被视作公开的叛国投降,国抗战的士气受到巨大打击。1939年1月1日,国国民党召开临时紧急会议,永远开除汪精卫党籍并撤销其一切职务。之后发生“河内刺汪案”,蒋介石派出特务企图暗杀而不果。3月,汪精卫在军统策划的刺杀事件生还,这使得他彻底投向日本,并于5月在上海与日方开展秘密谈判,年底秘密签订《日华新关系调整要纲》。1940年,汪精卫在日本的保护下来到南京,以“还都”的名义于3月30日成立“华民国国民政府”。

    同时日本发动了扫荡重庆外围的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希望国民政府能尽速投降。在这场危及战时陪都重庆的战役,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司令张自忠将军殉国。

    敌后战场的发展

    1940年夏,蒙古族展开了自发的抗日斗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日军由于军事进展过于迅速,兵力和后勤补给均不敷使用,只能保证对主要城市和军事据点,以及主要交通线的占领。

    1939年9月,纳粹德**队向波兰不宣而战,引发法国、英国向德国宣战,标志着绥靖政策的破产,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欧美列国放弃了将法西斯国家力量引向苏联的企图,一反早先要求日和谈的态度,支持国国民政府进行抗战。但德**队进展超乎人们预料,连当时的欧洲强国法国在1940年6月22日迅速宣布投降,德国迅速组织力量对英国展开袭击。世界各地的战况均有利于法西斯。这一时期国也出现了广泛的悲观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国共两党展开了不同形式的宣传,鼓舞抗战士气。其三次长沙会战对日军造成重大打击;1941年薛岳指挥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歼灭日军5万多人。这一度改变了当时国国内的抗战士气。一些不受国民政府指挥的民兵组织(如国**、蒙古抗日游击队等)也开始逐步壮大。

    敌后战场开始大多为国民党的地方部队所占据。另外还有民间与**等抗日团体,而敌后地区也成为各抗日武装的势力范围。随着日本对敌后大规模扫荡以及蒋介石“曲线救国”策略的影响,国民革命军敌后控制区大大减少﹐日军没有足够兵力长期守住这些地区。而八路军、新四军利用其灵活的游击战技巧生存下来,成为插入敌后的一把尖刀,使敌军不得安宁。

    随着汪精卫等投日﹐几十万敌后的地方军阀部队投日﹐也有一部分不满意国民政府者投向**的部队。**成为敌后游击战的重要力量。至1940年7月,**已发展至近40余万人,并拥有约1亿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近200万的民兵组织,这些部队除了反对日军之外,也经常出现各种摩擦,但究其原因,仍是蒋介石的地方顽固势力所挑起。百团大战后,日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华北日军兵力达到47万[来源请求],并集了傀儡政权投入战场的全部军队。为应对**方面的游击战术,采用了“保甲制”来断绝**军队与当地民兵的接触,设立无人区,进行极为野蛮残暴的“三光政策”,甚至使用违反国际法的生化武器来作战。**面对日军扫荡的压力下,全军实行战略转移,化整为零保留实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反“扫荡”斗争,如著名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日军因无法找到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民兵武装,便把参与扫荡任务的日军为基础,发动一号作战,以消灭国有生力量。

    [编辑本段]国对日宣战(1941年12月-1945年2月)

    反法西斯同盟协作与战略反攻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后,日本的战略重心从国转变为美国。翌日,美国向日本宣战,并呼吁世界各国对日本实施贸易制裁。12月9日,国正式向日本宣战。不久之后,除了与日本保持立的苏联

    -->>(第4/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