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抗日之商人传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抗日详细资料,大家可以进来看看。1第(2/7)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年、陕西杨虎城与马青苑、四川刘湘与刘辉,各起冲突,蒋费尽心机,“居调停”,实为借机扩大地盘。

    日本加紧侵华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闸北,一二八事变爆发。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十路军(粤军)在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的带领下展开回击,张治率第五军(央军)增援上海,双方陷入僵持。2月28日,英国、法国、美国三国公使介入调停。5月5日,日双方签署《淞沪停战协议》,规定国国民革命军不得驻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队,日本取得在上海驻军的权利,参与抗战的主力**第十路军不得不离开上海,赴福建剿共,第五军则撤退至苏州、南京一带,日本历来以压迫蒋介石惩办抗日军队的手段来打压**民抗日士气。6月,日本军阀全部退回日租界。

    日本军阀在国北方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停止,并将军队开进长城一线,进犯热河、察哈尔两省,史称“长城事变”。1933年1月,日军进占山海关,开始向国关内进攻。热河省会承德遭到袭击,仅10余天即告陷落,驻守热河的**主要是东北军万福麟等部,抵抗意识极差。驻守平津的西北军第二十军宋哲元率部抵抗,央军第十七军军长徐庭瑶率所部3个师北上参战。同年5月,日本军阀向察哈尔进攻,并一度占领察北重镇多伦,然而不久冯玉祥和吉鸿昌发起组织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经过5天的激烈战斗,夺回多伦,并成功将日本军阀驱赶出察哈尔,保证了长城一线战事的基本稳定。二十军、十七军等部队虽然奋勇抵抗,终不敌装备精良的日军和伪“满洲国”部队,长城抗战失利。5月31日,日签署《塘沽协定》,国民革命军退出热河和冀东,日本打开了通往华北的大门。

    1933年12月,福建蔡廷锴、李济深及其十路军组织“华共和国临时革命政府”,与红军签署《抗日停战协定》,力图挽救危局,史称“福建事变”。但由于蒋介石勾结日伪军对这支革命武装进行血腥镇压,加之当时**领导人奉行的“左”倾关门主义政策,福建事变最终失败,蒋介石撤销了十路军的番号,十路军这支名扬四海的抗日部队的历史到此结束了。

    1934年6月9日,南京日本总领事馆书记官因个人原因,出走藏匿,欲自杀。领事馆扬言“应由国政府负完全责任,如无生还之希望,则日方将撤回侨民发动自卫。”并将上海的日本宪兵派往南京,日舰云集下关江面。由于领事馆的一名从事抗日组织情报收集工作的国人员詹长麟提供的可靠消息,首都警察厅调查课长赵世瑞于紫金山一山洞寻获藏本,而平息了事端,史称“藏本事件”。

    1935年5月,日本国驻屯军声称天津亲日报刊《满洲晨报》社社长白逾桓、《国权报》社社长胡思溥被杀,是华民国政府所为,不久又诬指受国政府援助的东北义勇军进入《塘沽协定》规定的非武装区(实际上当时的东北义勇军为**的武装),再次出兵南下。蒋介石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派遣大亲日派何应钦与日方梅津美治郎签订《何梅协定》,在部分满足日本要求的情况下,保证“取缔全国一切反日团体及活动”。同年9月,日本再度制造舆论,要求“华北五省(察哈尔、绥远、河北、山西、山东)自治”。因应这个事态,1935年10月4日,日本冈田启介内阁通过《鼓励华北自主案》,发表《鼓励华北自主案》,扶植当地的汉奸殷汝耕设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防止“赤化”。以上史称“华北事变”,它是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标志。

    第二次国共合作

    国民政府对日本的态度激起了国国内许多人士的不满,这给刚刚完成长征的国**带来了扩大影响力的机会。1935年底,**央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决定按照共产国际在西班牙的活动,以建立统一战线为方式抵御法西斯国家的侵袭。该年底,**发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不仅确定了这条统一战线的确立方式和理论基础,也提出吸取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训,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掌握在**人手。**开始抛弃左倾的关门主义,主动和合围陕北根据地的东北军张学良、西北军杨虎城部磋商结成抗日反蒋的军事同盟。并借助各种渠道与国民党央试探妥协的可能性。

    一二运动学生在北平的活动同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在**的宣传领导下,针对日本即将设立的非法政府“冀察政务委员会”展开了大游行。上万名学生在北平附近高呼口号,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冀察政务委员会内定的负责人宋哲元镇压了这次学生运动。在这种形势下,冀察政务委员会宣布延期设立,并极大的提高了**在国尤其是华北地区的声望。这次学生运动的大部分骨干后来成为八路军和**的新生力量,包括黄敬、李昌、谷景生、宋黎等。

    但蒋介石依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意图,并调遣撤回关内的东北军和西北军继续围攻**的陕北革命根据地——希望非嫡系军队和**的争斗两败俱伤。在此情况下,张学良及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决定接受**的联合抗日主张。1936年12月,蒋介石亲自来到西安“督战”,12月12日,张、杨发动了震惊外的西安事变,对蒋介石实施“兵谏”。亲日派何应钦认为时机已到,积极鼓吹讨伐张杨,欲置蒋介石于死地,夺取全国最高统治权。一旦如此,全国就将爆发更大规模的内战,这正是日本人希望看到的。这次事变最后在国民党、**和其他势力的协商下,得到和平解决,国共两党也达成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协定,成为日后影响抗日战争的关键因素之一。西安事变后,红军、东北军、西北军的三位一体联盟被蒋介石瓦解。张学良被蒋扣押,杨虎城被迫出国,东北军被调往兰州、河南、安徽等处,被完全拆散。红军从陕北南下,占领了西安附近地区。周恩来、剑英、博古代表**央开始和国民党央展开关于合作的谈判。大批在十年内战期间被关押的**政治犯被释放,其最著名的是薄一波和陶铸。**央派遣**到天津指导北方局工作,**很快打开了华北地区的统战局面,号召平津学生支持宋哲元抗日。蒋正开始加速进行抗战的政治、军事、经济准备,这包括在上海至南京一带修建了三道国防工事,进口了大量德国装备武装央军。

    [编辑本段]国应战(1937年7月—1938年10月)

    卢沟桥事变

  

    -->>(第2/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