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身旁,不能渊鱼丛雀,索性就拉他入伙落草,早扯他下水也省得以后再让他反水。因为他也不想自己表面是光滑的,内心是绝缘的,马加爵走过的路他是打死打不死都不愿走的。紫苏津津有味地吃着,连以前吃饭挑三拣四的毛病都没有了,什么姜葱一块收拾。突然,一阵笑声,他就吃不下去了,感觉喉咙里像是有根鱼刺,录音机卡带了般,两个女孩从他的身旁有说有笑地走过去,只留给他最娉婷的身影,即便如此,他就一口咬定这女孩一定是松花江一样秀丽,太阳岛一样妩媚,让人想起杜甫《丽人行》中的诗句,“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他估计是从没吃过猪肉,也好长时间没见过这样美丽可爱的猪跑了。陆潘正愁着他油盐不进,不知用什么东西投其所好,此情此景,让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怎么,看上人家了,要不—”这种事,是绝对不能把话说烂说透的,就好比切勿把鲑鱼烧得太烂,只需八成熟,这样不仅可以保存鲑鱼的鲜嫩,还可以祛除人们不喜欢的鱼腥味。
可紫苏是巴不得听到后半句的,只不过是人脸上都有四两肉,就笑道:“我有!”他说这话虽有勇气却没底气,估计是没有力气,一碗拉面只够塞牙缝的。说完,就“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礼记.大学》)。紫苏也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想恋爱又害怕恋爱,在这方面他就怂得要命,前怕狼后怕虎的,就好比很多人都有着,渴望成长而又因某些内在障碍而害怕成长的“约拿情节”。
陆潘听得一清二楚,只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说:“俗话说远水难解近渴,不过俗话又说回来了,谁愿意松开嘴里的肉,去等河里的鱼。不过俗话又说,狡兔三窟,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你可要好好考虑啊。”欧阳修《玉楼春》说:“劝君著意惜芳菲,莫待行人攀折尽。”
“你的俗话好多啊,你的这观点是不是和俗话一样俗啊,不是反对学生早恋吗?”
“俗话说,此一时彼一时也,凡事都有特例,康德说,‘当爱情需要我的时候,我没有资格去享用它;当我需要爱情的时候,它却离我而去。’这可不是俗话,美人如美食,饱眼福容易,饱口福可没那么简单,得需要钱,需要好多好多钱,我是没有钱,但不会因为做不了钱的主人,就去做钱的奴隶,这和得不到一个美女的爱就去爱这个美女还不太一样。”陆潘一口气说完,长出了一口气,起身去付了钱。紫苏也长出了一口气,可能是在庆祝总算是把面吃完了,这面好吃得没话说,就是有点酸溜溜的。
“在学校里,虽然现代的男欢女爱不像古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一个男生想追一个女生,也是需要有人扮演媒婆、红娘这类角色的,就好比声音传播需要介质,鸟类孵化需要温度,某些化学反应也是需要催化剂的。”也对,《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说:“天不再与,时不久留。”晚了的话,怕是吃屎都捡不到热的。紫苏还真有些心猿意马、春心萌动。陆潘的这番话除了体现着他是善于说理的,有着曹丘生、乐毅一样的诡辩,但不是狡辩,他还善于切换话题、察言观色,还有那种“陪别人买裤子的时候自己也买了一条”的心理。旁人可以从其只言片语中听出祈使转折让步条件疑问语气,面目表情上看到顿号逗号冒号分号句号标点,怪不得能招架他三言两语的人都说,“这显示器的分辨率可高了”。刘紫苏走路的速度都慢了下来,一向耳根子就软的他现在更是六神无主。一路上见同桌心事重重,陆潘又同化起来,问这里的饭菜是不是合他的口味,并说起了自己和这家餐馆的渊源:
第一次是因为他在那胡同里迷了方向,机缘巧合来到了那儿。期间,听见了一个客人对吴妈说,“豆腐西施大姐,一碗**汤,一斤天鹅肉要多少钱啊?”像这种语言上的调戏,她只是笑道,“我们这里不卖这三样”……
紫苏像是在街上拾了个钱袋,高兴得合不拢嘴说:“我知道这些个称呼可都是赞美之词啊—明天是不是要交作文了?”“是啊,不过你是不会得到高分的,因为史法古这样迂腐的穷酸秀才老师,最喜欢穷酸秀才学生,而且他的吹毛求疵是出了名的!”陆潘泼了一盆冷水。他一听就再也笑不出来了,原来拾了的钱袋里面装的不是人民币,而是卫生纸。“我可要告诉你,一个想写出作品的人是不能够读太多书的,就像一个常骑马的人一定不善于跑步一样,尤其不要听史法古讲什么写作方法,方法是因人而异的,人家独立团李云龙打仗不拘一格,还不照样打胜仗,像赵括那种死读兵法的,最后还不是给兵法堵死。”得了一盆冷水还没有晾干又中奖了,“再来一盆”。紫苏看到这么多微词漫天飞舞,好多只手在朝史老师脸上抹黑,以为同桌谦谦君子,却不知卑以自牧,一副辛稼轩“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的高姿态,他还真以为自己是辛稼轩呢,真会往自己脸上贴金。“你好像不喜欢史老师啊?”
陆潘也察觉到同桌的疑惑,怕自己露出马脚,恐图穷匕见,就文过饰非,大意是,“我也知道‘疾学在于尊师’,然‘世无常贵,事无常师’,我这是‘当仁不让于师’,我不就是有点过错吗?老师明显是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近因效应,怎么不知道宽容定律啊!”,他越说还越来劲,恨不得自己是“巴勒效应”里的小狗,又拿《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左氏春秋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默觚.冶篇》“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愈演愈烈,从对一个教师的批评升华到了对一个教育制度的批判,正确地得出了“教不立,学不传,人材不期坏而坏”的错误结论,连“上智不教,而成下愚”,“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之类的粉底都懒得往脸上涂抹了,只说未“摄之以良朋,教之以尊师”。殊不知,“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对于各科任课老师都不放过全是泼污水,心狠手辣得能学李清照在《词论》里“一竹竿打翻一船人”,苏子瞻,王介甫,秦少游,曾子固,黄鲁直等宋文学大家无一幸免,皆惨遭其“毒手”。他如此的辩解类似于,崇祯死前的遗诏自我辩曰: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说白了,脸丑怪不着镜子啊。《孟子.尽心上》说:“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见他如此推心置腹,两人关系似乎又近了许多。因为有“虚假同感偏差”所以会有“认知证实偏差”,于是“行为证实偏差”就产生了偏差;因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