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人故事选集(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贝聿铭:富二代怎么变成建筑大师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贝聿铭,是一个长着中国面孔的美国人,誉满天下的建筑师,他的建筑作品遍布全世界,是年轻建筑师们学习的对象。

    他是怎样从一个普通的学子成长为著名建筑师的呢?

    1917年,贝聿铭出生于苏州,是个富二代,他的父亲是银行家。从小,贝聿铭就接收西方教育,在苏州最好的贵族学校读书。

    17岁,贝聿铭在父亲的安排下,赴美国读书。18岁,高中毕业,他想继续就读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可是他父亲却反对。父亲是银行家,他希望长子能继承父业,前往英国攻读经济学。他认为英国的教育不仅严格,而且规范,何况贝祖诒与英商的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的银行家有密切交往。

    可此时,贝聿铭已经对建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坚持选择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设计专业。当他把宾大的录取通知书送到父亲面前时,那个银行家父亲沉默不言,导致之后两个星期父子都没说一句话。

    贝聿铭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后才知道,美国东北部有一个叫常青藤联合会(lvyleague)的大学组织,它是由哈佛、哥伦比亚、耶鲁、普林斯顿、布郎、达特芳斯、宾夕法尼亚等8所名牌大学组成的,而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常青藤”中的地位最低。年轻气盛的贝聿铭凭着自己的勇气,找到了在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仅两个星期后,他就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贝聿铭在艺术和设计上的天赋很快被院长发现,并成为院长最心爱的学生。

    这一次转学是贝聿铭人生的转折点,一般人没有他这勇气,也没他父亲有钱,他能转学成功,那是天命。

    毕业后,贝聿铭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又成立了“贝聿铭设计公司”,专门承担工程的设计任务。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还有丹佛市的摩天大楼,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为之倾倒。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师”的称号。

    在贝聿铭设计的那么多的建筑物中,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大厅最令人叹为观止。美国前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是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贝聿铭的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分布于全世界。我国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也是贝聿铭设计的,它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1984年5月间,美国在凤凰城举行建筑学会年会,几百名建筑师和来宾,从500个候选建筑物中选出13个建筑物授予年度荣誉奖,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名列榜上。

    人们称贝聿铭为建筑设计界的“奇才”、“现代派设计大师”,这绝非溢美之词。悬挂在他办公室墙上的幅幅奖状就是最好的证明。美国全国建筑学院继1979年向贝聿铭颁发了金质奖章之后,1982年推选他为“最佳大型非居住建筑设计师”。他还获得了1983年国际普里兹建筑学奖金。总部设在纽约的“亚洲协会”向他颁奖,表彰他为中国和其它亚洲国家设计的形式多样、宏伟壮丽的建筑物,有助于增进美国与亚洲国家之间的了解。上海同济大学授予他“名誉教授”的称号。

    “巴黎卢浮宫拿破仑广场的透明金字塔”无疑是贝聿铭最具争议性的设计。但一九八八年,他却在新建成的金字塔内获密特朗总统颁发的荣誉勋章。后来,金字塔和埃菲尔铁塔一样,成为巴黎的标志。

    贝聿铭对法国最伟大的园林建筑师安德莱·勒诺特尔的作品进行研究,并在卢浮宫一带不断地来回走动。最后,一个令人满意的方案终于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他说:“要不是那几个月对问题进行了研究,我就不会接受这个项目。我得出的结论是,这个项目必须得做,而且我有能力做这个项目。”贝聿铭第四次来巴黎时对密特朗和兰讲述了他的构思。他说:“当时我脑子里还没有金字塔,但有一点很明显,新卢浮宫的重心必须是拿破仑庭院。”

    仔细分析一下,密特朗选择贝聿铭确实令人困惑。众所周知,巴黎人对外国人插手做事本来就满腹狐疑,更别提让一位纽约人来修整他们的国家珍宝馆了。而一个公开批评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行径的社会党政府居然聘用一位美国建筑师担负一项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国家级使命,这件事本身太具讽刺意味。人们自然不会对此置若罔闻。看起来,密特朗的选择几乎是注定要招致广泛的抱怨。从一开始,密特朗和贝聿铭似乎就是一种危险的联合。

    一时间,对贝聿铭进行攻击成了轰轰烈烈的要事,其带头人就是一群头衔各异的历史学家和政客,还有与此事毫不相干的自我命名的各种委员会。反金字塔派团结在“巴黎不要金字塔”和“不许干涉卢浮宫”等口号下。每天,巴黎人都不甘落后,以佩戴上面写有“为什么要造金字塔?”字样的圆形小徽章表示他们的不满。贝聿铭的女儿贝莲(音译)看到,他们在街上走路时,女人们朝他父亲的脚上吐唾沫。“我刚张开嘴,”她说,“想回敬她们几句话,却看到父亲很镇定。他的态度是,咧嘴笑笑,忍着点。他在一场令人极其不快的会谈或记者招待会结束后,只是轻轻地笑笑;他会说‘那可真棘手’。”无孔不入的法国报纸兴高采烈地记录下被它们称为“金字塔战役”的这场建筑论争的每一个新动态。这个名称的出典是拿破仑的埃及战役。但法国报纸援引它是为了讽刺挖苦贝聿铭的设想。讽刺性周刊《鸭鸣报》在“密特朗姆西一世和他的金字塔”的通栏大字标题下编撰了一则挖苦总统的故事。

    “金字塔战役”绝不仅是围绕卢浮宫进行的一场无关紧要的小争执;它成了与法国文化的未来直接相关联的哲学大争辩。作为代表法国光辉历史的建筑物和法国革命后该国文化的枢纽,卢浮宫肩负着比任何可比照的美国建筑物都要深沉的象征意义。卢浮宫的历史大体上就是法国的历史。同时,贝聿铭也卷入了一场政治权力的争斗。在野的保守党把执政的社会党视作自然秩序的可怕的扭曲者。他们抓住金字塔不放,并借此公开诋毁其担任总统职务的庇护人,唆使民心偏离后者的各项社会党规划。所以,贝聿铭的金字塔成了法国政治拉锯战的支点。

    胸有成竹的贝聿铭为使自己稳操胜券,就决定在密特朗的反对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