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人故事选集(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将门之女罗点点:生前预嘱是事业第(1/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罗点点是共和国大将罗瑞卿的女儿,曾做过多年的医生,后来转型为作家。10年前,婆婆放弃治疗平静地离世,触发了她对生命末期的思考,并把推广“生前预嘱”当成了自己余生的事业。为此,她创建网站、出书,组建起顶级专家支持团队,率领志愿者为宣传、推广“生前预嘱”四处奔波。近日,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这位可敬的女性,听她讲述了自己为推广“生前预嘱”所经历的种种艰辛……

    推广“生前预嘱”成余生事业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曾做了10多年心脑血管医生,后来怎么弃医从文了呢?

    罗点点(以下简称罗):我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时,医生就对我说:“你应该去急诊室,那里能见到所有的病例,最能锻炼人。”我在解放军一所医院急诊室工作几年后,又做了十几年心脑血管医生。很多人都认为我是一个很好的医生,不仅仅是因为医术,而是我从来没有对病人发过脾气。退伍后,我到一家投资管理公司调研部工作,接着又转行到媒体公司做创意总监,后来,我就把写作当成了自己的生存状态。2001年,同期电视剧中收视率最高的《永不放弃》,就是根据我的作品改编而成的。

    记:您何时开始关注“生前预嘱”这个人生课题的?

    罗:2003年,美国发生了一件很轰动的事情:佛罗里达州一个叫特丽的植物人靠喂食管存活了13年,关于要不要拔管子的争论,几乎震动了整个美国。起初,当地法院批准了特丽丈夫提出的申请,她的喂食管首次被拔去。仅仅两天后,巾级法院做出相反的判决,特丽的喂食管再次被插上。后来,佛罗里达州最高法院判定,要求拔掉喂食管。可法案通过仅1小时,州长却命令给特丽重新插上喂食管。当时整个美国为特丽心碎,无数人举着“给特丽食物”、“别让特丽饿死”的标语牌抗议示威,甚至布什总统也介入到“抢救特丽”事件中来。不过,医生们按照法律判决,镇定地拔掉了特丽维持生命的喂食管。13天后,特丽真的被饿死了。出于职业敏感,我一直关注着大洋彼岸“特丽事件”的进展和结局,并开始思考如何有尊严地死亡这个人生课题。

    记:您做过多年医生,目睹过很多这类事情吧?

    罗:我目睹过各种各样的死亡,而给我强烈震撼的还是我婆婆的离世。我婆婆2004年前后陷入垂危状态,她患有多年的糖尿病,又在2003年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综合征(即老年痴呆症)。一次,婆婆翻身时,突然被一口痰堵住,心跳、呼吸骤然停止。医生给的判断是,想恢复原来的生命质量几乎不可能,但如果使用生命支持系统还能拖一些时日,最好能进加护病房。婆婆意识清醒的时候,曾不止一次地说过,如果病重,她不希望被切开喉咙插上管子,既浪费叉痛苦。我向丈夫及家人说明了情况,同时也向医院院长咨询了专业意见,希望撤掉已经使用的呼吸机。然而,当我回到病房,拉着处在深度昏迷中的婆婆的手时,看到她的眼球在半合的眼睑下转动,我所有的决心在那一瞬间崩溃了。我问自己:我们这样做到底是不是真的符合婆婆的意愿?是不是真的能让她不再痛苦?

    记:作为亲人,这种状态确实让人很纠结。

    罗:在家人的支持下,婆婆的呼吸机和维持血压的药物第二天被停用,几个小时后,婆婆平静地离开了人世。整理婆婆的遗物时,我发现了一张夹在日记本里的字条,上面清楚地写着生命尽头不希望过度抢救的要求。看到这张字条之前,我一直心惊肉跳,一直不能确认我做的是不是婆婆想要的。如果事情不是像后来那样,而是另外的样子,比如说没有发现字条,或者字条上写着别的意思;再比如,我没有揣摩对婆婆的心愿,而是把她送进了加护病房,让她在最不愿意的状态中挣扎受苦,那我该怎么办?就算我曾经是医生,见惯了临床上的生死,但这种选择对我来说依然很艰难。从婆婆这件事情开始,我一直在思考: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这件事情变得不再那么折磨人。

    记:这件事是您关注“生前预嘱”的最大原因吧?

    罗:多年的经历让我这个念头越来越清晰。有一次,我和几个医生朋友聚会时,谈起了生命最后的路。大家一致认为,死要死得漂亮点儿,尤其不希望在icu病房,身边没有一个亲人,赤条条的插满管子,像台吞币机器一样,每天吞下几千元,然后“工业化”地死去。在我的提议下,我们十几个人成立了“临终不插管俱乐部”,俱乐部听起来有些不严肃。一天,我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份名为“五个愿望”的英文文件,这是一份美国上千万人正在使用的“生前预嘱”的法律文件。“生前预嘱”是指人们事先也就是在健康或意识清醒时签署的,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文件。这份法律文件允许人们在健康清醒时,通过简单易懂的问答方式,自己决定自己临终时的所有事务,诸如要不要心脏复苏、插气管等。这时,我开始意识到,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从那时起,我就把推广“生前预嘱”当成了我余生的事业。

    受尽冷落仍坚持不懈

    记:为了在国内推广“生前预嘱”,您都做了些什么?

    罗:2006年,我筹资创建了“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并亲手设计了网站徽标。除了在网页上普及“尊严死”以及“生前预嘱”知识外,我们还在网页上设置了多个板块,其中有“生前预嘱”注册中心,凡是年满18周岁的人均可填写,以便于人们事先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做出签署说明文件,文件的5个要点是: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服务、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支持生命医疗系统、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我想让我的家人朋友知道什么和我希望让谁帮助我。这些文件都是根据中国法律环境和使用者的特点设计的。网站创办前期,宣传力度小,登录的人比较少,后来,我们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

    记:我们的民族传统对死亡讳莫如深,推广这项工作很难吧?

    罗:相当难。我们印制了一些精美的小册子,想把资料放在咖啡厅、书店、银行、医院等公共场所的期刊架上,我们把这样的行动称之为“种树”。有一次,我带领志愿者到一家医院大厅“种树”,并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生前预嘱”观点。我把材料递给一位中年人,他看了一下内容,赶忙把它塞给我,说还没看病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