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文把枪还给萧腾的时候,萧腾的脸上已经满是佩服的表情。萧腾的步枪远距离打活动靶,那可是黑旗军的第一,但是他自认这种距离这种速度,他再练三年也打不出来。而且彭小文的水平,即使再比花样枪法,想必也不会比三当家和大当家差到哪里去。
彭小文知道,萧腾必然是天赋超群,要知道神枪手那都是子弹喂出来的,黑旗军能有多少子弹让萧腾去训练,能够打到萧腾那种水平,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了!
比试已经是没有必要进行下去了,但是海盗们那里见过这么精彩的表演,他们一致高喊让三当家也露两手,开眼界啊,从来没见过这么牛的枪法,他肯定就是那个大英雄,既然大英雄来了,那就一定要让弟兄们好好的见识见识!
三当家李阿毛征求了一下龙嫂的意见,摆摆手让弟兄们安静,然后说道:“人家彭大英雄到了咱们这里,还被咱们搞误会给饿了几天,我说弟兄们,咱们是不是应该先给彭大英雄摆个接风宴,好好的表示一下歉意啊!”
对啊!老子三天就喝了一碗鱼汤一碗稀粥,不说吃老子都忘记了,一说接风宴老子饿的虚汗都要出来了,什么宴席不宴席,赶快弄点东西让我们这些兄弟把肚子填饱是正事!
(二)
比试枪法的时候已经是11月29号了,常熟、苏州两城的外围阵地与日军全面交火,苏嘉线和吴福线的东方马其诺方面阻击战斗全面打响。
十八天的时间无比宝贵,70个师已经有九成进入阵地,还有六七个师也已经撤到常州方向休整,各个防线之间的交通壕也开始挖掘,大批的弹药、粮食、衣物、药品源源不断地运输动前线。
虽然是时间上比历史上稍有宽裕,虽然日军进攻遭遇我军顽强阻击,但是大方向并没有太大不同,11月24日,九国公约草草收场,蒋介石得到的唯一一个强心剂是斯大林的公开表态,斯大林在莫斯科会见中国军事代表团,发表讲话,称中国抗战值此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苏联将考虑出兵,绝不坐视!
1937年11月29日,被中国报纸称为“斯大林之鹰”的苏联空军志愿飞行队第一批飞机和飞行员到达中国武汉,轰炸机大队长库里申科、战斗机队长哈曼诺夫,以及马尔琴科夫、斯柯尔尼亚科夫、马特维耶夫、斯古里耶等苏联空军飞行员抵达,苏联承诺将在半年之内陆续向中国提供战斗机330架、轰炸机150架,以及为中国军队提供20个师的重型武器装备,预计运送到中国的时间最迟不晚于1938年的6月份。
20个师的重型武器装备,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苏联将向中国提供重型火炮80门、野战山炮160门、专门用以打击优势性日军坦克装甲车辆的反坦克火炮80门,以及重机枪300挺、轻机枪600挺等,苏联承诺,所有这些援助的火炮和机枪都附带充足的炮弹和子弹。
其中除航空志愿队人员外,还包括数百名军事顾问和其他军事服务人员,顾问团成员包括朱可夫将军和崔可夫将军,将陆续有大约5000名苏联人员先后来到战后纷飞的中国抗日战场上!(包括斯大林的讲话内容,以上人名、武器装备的数字均为历史事实。)
在凇沪战局开始的时候,南京是被作为“要放弃的城市”,最多做一些象征性的抵抗。最早对南京保卫战提出异议的是李宗仁。他明确表示反对固守南京,他从军事角度列举了许多“南京不可守”的观点,他主张把南京设为不设防城市。作为蒋介石嫡系黄埔系将领也出现了意见的分歧,多数转而支持李宗仁。曾做过国民党军的训练总监,有“小诸葛”之称的桂系名将白崇禧也持相同意见。
李宗仁、白崇禧作为一个方面军的将领,他们可以从纯军事角度考虑问题,然而,蒋介石不行。他是当时中国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的首领,除了军事,他还要考虑的是全局和政治影响。南京是中国那时候的首都,如果首都不放一枪抢先逃跑的话,那么中国抗战的军心、民意应该作何解读呢?作为国民党来说,创始人孙中山的陵寝还在南京,总理纪念周上的慷慨陈词还言犹在耳,怎么能就此撒手不管呢?还有,当时蒋介石还寄希望于外交翰旋解决问题,中国不拿出抗战的决定和举动来,特别是首都的保卫,怎么能让外人相信你中国是始终要抗战的呢?
在日军把进攻的矛头对准南京时,尤其是得到斯大林的援助表态的时候,蒋介石放弃南京的想法开始松动。这不止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城市,也是象征他政治统治的国都。
就在几乎所有的将领都反对蒋介石“军事保卫首都”的设想之时,支持蒋介石的只有两个人,一个就是彭小文的父亲彭孟镇,另一个却是唐生智。
彭孟镇一直都是主张保卫南京的,这个并不奇怪,但是唐生智支持蒋介石的表态,却让人觉得十分的罕见。
唐生智本是湖南军阀,在过去曾两次参加倒蒋运动。到1937年,在国民政府中已仅仅是一个坐冷板凳的名誉官员,可就在众人都认为应当放弃南京时,这位与蒋介石素有积怨的将领却表态说:“誓与南京共存亡”,他还明确告诉蒋介石:“没有你的命令,我决不会下令撤退。”
很多人都认为,唐生智的主动请战,可能是出于一种企图恢复军权的功名心。但大敌当前,他的一番慷慨激昂,使其他将领都失去了反驳的勇气。蒋介石当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城防总司令,彭孟镇为南京城防副总司令,负责规划和部署南京保卫战。
(三)
南京保卫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南京外围保卫战,第二个阶段是南京城防保卫战。
南京外围保卫战的第一个方向和依托,就是东方马其诺防线,苏嘉线、吴福线、锡澄线本来就是以南京为核心修建的,作为南京保卫战的三条外围防线,主要的作用是依托永久性攻势大量杀伤日军。
南京外围保卫战的第二个方向和依仗,是长江上的江阴要塞,是阻挡日本海军的重要保障,江阴要塞与陆地的东方马其诺的锡澄线,将是东方马其诺的最后一道屏障。
随着东方马其诺最南段的乍嘉线崩溃,更由于日军接连攻克杭州、湖州之后,常州到石庄阵地已经从后方防线,变成了最有可能先接触到日军的一条防线,这个方向上的防御一直扩大到了溧水和句容,在南京外围保卫战的这个方向,部署了第88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