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亲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三十二章 尸谏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回头六十八年事,往事空谈爱与忠。坯土已成皇帝鼎,前星预祝紫微宫。相逢老辈寥寥甚,到处先生好好同!欲识孤臣恋恩所,惠陵风雨蓟门东。”

    养心殿,东暖阁,慈禧沉着张脸读罢手中所拿这份折子里的这首诗,一时间都有点不敢去翻看另外那份静静摆放在炕头案桌上的折子,但却还是忍不住要去看。

    眼中的目光,有躲闪,怨恨,畏缩,焦虑,意外,很复杂!

    这份静静摆放在炕头案桌上的折子,是一道遗折。

    而慈禧此时手中拿着的这份折子,则可以称之为案桌上这份遗折的说明书。

    也就是另外一位在世官员为转递案桌上这份遗折而专为此事所写的一份说明书。

    不过这份说明书,只是详细说明了案桌上这份遗折的来由,但却并没对这份遗折的内容,做任何的简介说明,也没有发表任何倾向性意见,仅仅只是详细介绍了这份遗折的来由罢了。

    遗折,就是遗书。清大臣临死前,一般都会写两份遗书。

    一份留给自己的家人,也就是那什么他死后家里财产该怎么分?身后事该怎么办?等等之类的遗嘱。

    另外一份则是留给朝廷留给组织的,相当于临死前向组织提出的要求建议书。

    正常情况下,一般是先给组织提点那什么建设性意见,然后再提点他个人私利上小小的要求。

    譬如说我死后建议组织派谁来接替我的工作比较合适呀?这是建议。我死后请组织上考虑给咱儿子安排个好点的工作呀?则是要求。

    当然,这份留给组织的遗书,只有等到这位大臣死了以后,才能上呈组织。而如果死者生前政治地位还足够高?则可以再送达御前。

    这种遗书,除国家级高官外,一般在送达御案前,已经由他生前所在上级领导部门组织进行了公开研讨,并写了份说明书,然后再连同他的这份遗书,一起送达御前。

    但是慈禧现在看到的这份说明书,却并没有做出这样的说明,反而专门注明并没有拆看那份遗书。

    因为这份遗书,很特殊!所以连写这份遗书者的上级领导组织部门,都不敢拆看,怕沾惹上点什么是非。

    这的确是份很特殊的遗折!

    是一位叫做吴可读的汉臣,以尸谏这种方式,于今天此刻刚送达慈禧御案的遗折。

    至于慈禧刚才口中念的那首诗,则是在说明书中注明是这位尸谏大臣吴可读在他自杀现场墙壁上留下的一首绝命诗。

    尸谏这种传说中玩法,终于在大清出现了。

    吴可读,字柳堂,汉族,甘肃兰州人,道光年间进士,现年正好六十八岁。

    所以这首绝命诗开篇头一句言道,回头六十八年事。

    这位吴可读大人究竟为何事想不开而不惜以死进谏呢?嘿嘿,正是载治兄那位好幕僚杜文所策划的为大行皇帝同治哥立嗣一事。

    意思是责备朝廷当局,居然不为大行皇帝同治立嗣,承继大行皇帝的皇位,而是为什么大行皇帝老爹咸丰帝立嗣,承继先帝的皇位。

    这不是那什么违法乱纪行为吗!身为臣子,要谏!

    但是进谏者考虑到自己现在官卑职小,无法直接进谏,上达天听。再加上他也知道自己所谏之事一定不会被朝廷所容。所以他干脆以死进谏。

    一来可以大大增加谏言的份量,从而能引起朝廷的充分重视,甚至纳谏。二来也可以充分表明他为国尽忠死而无憾的磊落情怀。

    这样的遗折,矛头直指国家最高领导人,当然是极烫手山芋,谁都不愿沾惹。

    所以写那份说明书的人,当然不愿也不敢拆看这份遗折了,只好原物转呈,略做说明。

    不过他们当然还是在说明书中简要汇报了进谏者究竟是为何事?要那什么杀生取义舍身成仁的。

    所以慈禧现在虽然还没拆看这份遗折,但却不难猜出遗折中写了些啥?应该就是上述中内容。

    四五年时间过去了,慈禧都以为已经把那什么父死子承立刘清为帝的案子,办成了铁案!但却终于还是有人开始为这事翻案。

    而且还是以尸谏这种震惊天下的最极端形式,翻案。

    要知道慈禧可是那什么用摆事实讲道理来掌控大清皇权的,所以她当然一直都很注重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这玩意?虽说挺虚,但却也很容易由量变到质变,化虚为实,变成一股实打实足以颠倒乾坤之巨大的建设力或破坏力。

    历朝历代,但凡无视或轻视社会舆论的统治者,其下场,往往都挺悲剧。

    慈禧可以说就是凭她皇太后的大义名份,在社会舆论的保驾护航下,才能有今天。

    所以她当然一直都很注重社会舆论,对之高度重视。

    但现在这位吴可读大人,用尸谏翻案,人家连命都已经舍弃掉了!只为上这道遗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当然已经全都转到了这位吴可读大人身上。

    而如何应对这种社会舆论已经一边倒的不利形势?对慈禧来说,无疑很棘手,是个大大的难题!

    因为你必须对人家这道遗折有所表示呀!

    然而该怎么表示呢?

    首先你得表态说人家是忠臣,大大的忠臣!对人家这种以死进谏的行为,表示肯定。

    这是一定的,没有任何折扣可讲。

    因为人家现在已经去了呀!死者为大,且人家之所以死,就是为了给你提点建设性小意见。

    这是何等的风骨!又是何等公而忘私奋不顾身!简直就是以死殉国!

    所以你身为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又怎能不先肯定一下人家的这种行为呢?

    否则你铁定会被社会舆论攻击淹没,那你离垮台也就为期不远了。

    要知道社会舆论,事实上也就是官情民情,是那什么社会主流力量的一种外在表现。

    其力量之大?假以时日,是可以那什么颠倒乾坤滴!

    可问题是你肯定人家的这种行为,容易!

    但是肯定后又该对人家所上的这道遗折,做何回应呢?

    也就是对人家的尸谏,纳不纳谏呢?

    从谏如流,向来都是古往今来为帝者美德中的标杆,也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