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为同治哥出殡的日子。
不过为同治哥出殡,护送同治哥梓宫由京城启运至陵寝地,这虽是国之大丧,但对刘清来说却是件大喜事。
让他期待了好久好久。
因为同治哥的陵寝地,离京城可是隔得很有点远,有一百多公里。
但是刘清穿到大清后却一次也没有出过京城,而等他进宫当了皇上,则连紫禁城都谈不上出过。
刘清进宫当了皇上后,唯一出宫去过的地方,就是那什么同治哥殡宫所在地观德殿。
但观德殿就在景山,而景山离紫禁城实在是太近了!一出神武门就是,并且这地方,这时候还是属于那什么皇家御用禁地,与紫禁城内无异。
所以刘清现在早憋坏了!早就想走出皇宫到外界去转转看看,但却一直未能如愿,一直都被关在紫禁城内圈养着,简直像是在坐牢。
这让刘清在时常感叹原来那位囚徒天子命运的同时,有时候甚至都很有点疑神疑鬼。
觉得自己是不是在故宫内搞什么封闭式拍戏,而不是真穿到了大清。
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只看到了紫禁城呀!并没有看到紫禁城高高院墙外那真实的大千世界。谁他娘又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二十一世纪世界呢?还是十九世纪?
所以这次为同治哥出殡,对刘清来说,这意义可不小!
除了终于可以圆他一次真正的郊游散心梦外,还能让他确认自己现在究竟身处啥年代。
又怎能不心怀期待呢?
同治哥的陵寝,当然是修建在大清皇陵里,但却曾因此惹出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清皇陵,分东陵和西陵,由于咸丰帝葬在了东陵,是故按乾隆爷他老人家传下来的规矩,老爹如果葬在东陵,后面那位儿子皇帝死后,则必须葬在西陵。
也就是父子不同陵,分开安葬。
其用意是担心大清后代帝王们如果都只葬在东陵或西陵?则另外那处大清的皇陵寝地,势必会香火不旺,渐趋荒凉。
这是乾隆老人家在他晚年临死前亲自下诏定下的规矩,他自己也以身作则并没有和他老爹雍正帝葬在一起。
所以大清后来历代帝王们也大都遵循了他这一规矩,就这么在东西两陵父子插花式安葬,早已成了大清帝王身后安葬事的一条祖制。
但是慈禧这次却并没有遵循这一规矩,而是顶着公开违背祖制的巨大压力,咬牙坚持着把同治哥的陵寝,也修建在了东陵,跟同治哥老爹咸丰帝的陵寝,挨在一起。
这就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了!
因为慈禧自己的陵寝,当然是修建在她老公咸丰帝陵寝旁边,所以如果同治哥陵寝修建在了西陵,则势必也会跟慈禧这位母亲,母子不同陵。
可慈禧舍不得死后还要跟儿子东西两分隔得那么远那么孤单呀!
这是慈禧唯一的儿子,更是她心目中唯一的亲人!
虽说这唯一的亲人,生前也挺让慈禧伤心滴,亲嫡母慈安而不怎么亲她这位生母,但毕竟是从慈禧身上掉下来的肉,又怎能不对之思念疼爱呢?
所以这位大权在握的母亲,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硬是咬牙顶住了来自朝堂上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坚决把儿子的陵寝,也修在了东陵。
而且还是投巨资修建。
所耗白银,达四百三十多万两之巨!远远超过了大清国力最鼎盛最富足时期乾隆帝陵寝所耗费的一百七多万两白银。
这就是母亲!伟大而自私的母亲!
清东陵坐落在现今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境内,是一组结构严谨气势恢宏的宫殿式皇家陵墓群。
满清入关第一位君王顺治帝就埋在这里,大清最伟大君王康熙帝也长眠于此,还有订下父子不同陵祖制有十全老人之称的大清另外一位最伟大君王乾隆帝,同样埋在这里。
等于大清历史上几位最显赫最伟大君王全都长眠于此,所以,清东陵理所当然就成为我国皇家陵园中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帝陵建筑群,可谓集大清宫殿建筑艺术之大成。
不过清东陵除了宫殿建筑群建造得美轮美奂气势宏伟外,这里的风景,当然也很不错。
青山隐隐,绿水迢迢,谷中藏宫殿,峰顶缀楼阁,神道通幽冥,石兽竞雄姿,一路行来,各种人文景观与自然风景,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无论生前死后,都他娘绝对很值得你到此一游。
当然,如果是死后,最好可以永远在这里游下去,成为这里的常住人口。
我大清?很不错呀!广大!富饶!宁静!祥和!比预想中强多了!尤其是从京城一路行来到这里,似乎并没有看到什么前世影视作品中反映晚清面貌的那什么随处可见的衣不蔽体饥寒交迫类人群。
这样的国家状况,等不久的将来,交到咱手里,有希望!大大滴有希望!一定能被咱治理得超英赶美!
刘清的心情,越来越好,不仅确认了自己所生活的年代,而且还对这个年代的大清帝国,越来越有信心。
事实上这时候的大清,还沐浴在同治中兴的光辉中,而且这光辉,到目前为止还并没有散去,依然普照着大清。
因为所谓的同治中兴,跟同治哥根本就没啥关系。而是由于在同治年间,大清实际上是实行的一种类似于英国君主立宪制那样君权相权相分离的共管制度。
恭亲王奕忻,这时候他手中所掌控的实际权力,就相当于英国的首相。
慈禧慈安则相当于英国女王。而且还不是一位君王,是两位并列且同心远大于互斗的君王。
所以这时候大清的最高权力,等于是三个人在共同执掌,他们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而且还在相互监督。
权力一旦得到了有效的监管监督,当然就不大容易滋生出什么腐败,低效,低能等等这些负面东东,而是能更多地发挥出它的正面效应。
这才是同治中兴的真相之所在。
刘清现在出行时,同治哥虽然已经去了,但大清最高权力格局依然是两权鼎立三人共管的局面。
所以这时候的大清,当然还是沐浴在同治中兴的光辉中,而且还是同治中兴的成熟期,而不是什么早期或没落期。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