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坐着一个穿着破烂衣服、戴着破烂领结的男人,他身后立着一口高高的文件柜,面前摆着几个盛着硬币的碗,边上还放了把锯短了的散弹枪。
"下午好,"男人说,"我没见过你。"
"我是过路的,想问问这东西值多少钱。"马特从衬衫口袋里抽出那张百元钞票,展平了放到男人面前。
银行家拿起一件白色的塑料制品,看起来颇像摩斯钓鱼用的线轴,但当他摇动曲柄,那东西却发出了一道强烈的白光。男人拿起一把放大镜,对纸币端详起来,接着又把光源放到纸币背面,看着嵌在纸里的丝线的脉络。然后,他用食指摩挲了一阵总统的头像,纸币随之轻轻发出"一百"的声音。
"保存得很好啊,你从哪找来的?"男人问。
"在一辆车子的后备箱里,"马特答道——他说的是真话,"值多少钱?"
男人摸了摸下巴:"我可以给你50。"
"谢了,"马特边说边把手伸向纸币,"我可能会再来。"
银行家一把将纸币夺了过去。"等等!"他重新转动曲柄,打开灯光,把纸币翻来覆去地研究了一阵,接着又闻了闻。"2074年的……也许能给你70,你还有货的话,75也行。"
"我就这么一张了,你出75我就卖。"
男人装模作样地考虑了一阵,然后说了声"好吧"。他拿出一个厚厚的钱包,抽出了三张闪着微光的20元纸币,又从面前的一个碗里抄起三枚沉甸甸的5元硬币。马特接过硬币装进口袋,又把纸币对着微弱的光线照了照,上面的肖像他认不出来。它们又软又旧,但看起来像是真的货币。
"如果找到和这个一样的就再来。"
"我会来的。"——还是先看看这点钱能在波士顿买点什么吧。
走到波特广场时他必须做出决定:要么沿着麻省大道拐弯,要么接着直走,进入一个从前的不良街区。有自行车的话,从这里骑十分钟就能到学院。他可从来没步行走过这段路,比起沿着麻省大道穿过哈佛广场,走直线大概可以省下一半路程。
这么扛着背包又提着工具箱,他渐渐觉得体力不支,而且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前方的街区也没那么阴森了。
再说他还带着把枪呢,尽管一想到拔枪射人,他还是打了个哆嗦。他只在12岁那年和一个损友打过气枪,而且从来就没命中过目标。
不过他其实也并不打算开枪,但有了枪,就有了一件强大的威慑武器——除非对手也有一把。尽管摩斯说,他连一把手枪都没见过,但"别人也可能有枪"的念头还是显得强劲而骇人。马特想到这就觉得心里一沉,但脚下照样迈着大步,走进了破烂的街区。
一旦到里面,就发现这地方并不比外面更显破败。这里没有街头小贩,行人也较少。他突然意识到一路上都没见过宠物,现在是下午时间,本该有汪汪叫的狗和懒懒地晒着太阳的猫。大概是现在养宠物太奢侈了,没人负担得起吧。
街上不时有自行车"喀啦喀啦"地驶过,居然还有骡车。当然了,这些骡子也可能不是纯天然的,就像那些生物工程培养出来的反常基督鱼一样。这里的文明看来是个高低技术的混合体,他得让眼睛和头脑保持开放才行。
看到茵曼广场时,他松了口气。广场上放了好多小贩的桌子,一小群人正在那里转悠。有张桌子上放满了书,但全都是圣经、赞美诗集和小册子。他买了一小本《新约》,书页被翻得很旧,经文下面划满了线,售价9美元。买下它是为了当作掩护,也是为了研究一下。现在开始学习关于基督的知识是个明智的选择。
广场上开着一家茶坊,他走了进去,这样可以更好地观察外面的人群。菜单上的茶大多是草茶,大概都是自家种的或就近摘的。一杯"中国茶"卖20块,和"纯味卡非"一样价钱。他选了一杯绿薄荷茶。
这么说进口货价钱很高,大型港口附近也不例外。他突然想到,迄今为止,还没有听见或看见过一架飞机。现在是午后三点,天空是一片浑然的湛蓝。而以前的波士顿,哪天不是罩着一层薄雾?
集市上没人穿着看上去新一点的衣服。可能是这个时代的人不会为了去集市特意打扮,也可能是根本就没有新衣服可穿,要不就是新衣服只能在特殊场合穿。女人的装扮大多保守,和露丝差不多。倒是有几个20岁不到的少女穿着牛仔或短衬衣,挑逗得惊人。这可能是文化上的原因吧:16岁还算是孩子,不可能成为欲念的对象。
那几个女孩子走过的时候,周围的男人并没有盯着她们看。谨慎起见,还是随大流吧。
距目的地还有一里路,马特打算赶在办公室关闭前几小时到达。于是他只喝了一杯就扛起背包继续赶路。走了几步,前面的一块牌子将他拦住了。
牌子上刷着"麻省神理学院麻省神理学院,原文MASS?INST?OFTHEOSOPHY。向前一英里",字的下面是MIT的圆形校徽。"神理学"是什么?在他的时代存在吗?他得上网搜索一下。
"要帮忙吗,先生?"说话的是个美少女。他意识到自己正站在牌子前面凝视,看上去大概像迷路的样子。
"呃……神理学是什么?"
"是一门科学,"少女小心翼翼地强调着"科学"二字,"是关于上帝的科学。你是来朝圣的吗?"
"不,不是,我只是个旅客。"
少女张嘴要说什么,但最后只是点了点头:"那么,祝你旅途愉快。上帝与你同在。"
接着她就
-->>(第7/9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