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自成(历史小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第(5/6)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上对农民军的情况略有所知,是一位做御史的朋友喻上猷告他说的。近几个月,张献忠派一位姓薛的将军住在北京活动,这个人因为喻上猷是湖广省在京城的一位名流,所以也常常拜望他,同他拉关系。喻上猷趁着这个机会,向薛将军了解到十三家①的起事经过、发展历史和目前情形。所以喻上猷对李自成的了解,比那些只靠塘报、邸抄和道听途说去妄谈农民军的京官们清楚得多。喻上猷又将李自成等人的情况转告了廷麟。现在杨廷麟一看卢象升对农民军抱着很深的成见,他就不敢再提一个字了。他把眼光移到墙壁上,看见中间挂着关公像,旁边是卢象升写的岳飞的《满江红》,字体娟秀而遒劲,一望而知是从王羲之草书帖变化出来的。下边署的日子是昨天,除阳文”象升“图章之外还有一个阴文闲章:”大夫无境外之交“。杨廷麟明白象升写这首词和用这个闲章是有无限感慨的,于是勉强一笑,说:”即使岳武穆生在今日,恐也会雄图难展,徒自凭栏长啸,壮怀激烈。“

    ①十三家--明末由陕西北部和山西西部起义的农民军共有十三个支派,称做十三家。有时合在一起,有时分开,或者几家合在一起。高迎祥、张献忠、曹操等都各自是一家的首领,地位是平等的。李自成原是高迎祥的部将,高牺牲后他才被推举为高迎祥部队的总首领。十三家后来成了一个习惯的名称。如清朝初年在川东、鄂西持抗清斗争的农民军也号称十三家,实际上绝大部分是李自成的旧部。另外在川北活动的,由黄龙和姚天动领导的农民军也曾十三家。

    卢象升叹口气说:”伯祥,你看,我一到这里,心中就觉得奇怪。不知何人在大厅座后的屏风上写着文文山的《正气歌》,在这间卧室中挂一幅关公像,好像这就是我的下场。“”大人!你一身系社稷安危,何出此不祥之言?“”唉,这是天数!“”啊?……“”弟几年来出生入死,心力交瘁,无奈贼愈剿而愈横,虏愈防而愈强。今日大敌压境,京师危急,弟身为总督,欲战不能,不战又无以上对天子,下对士民。处境如此,岂非天数?“”畿辅屡受鞑子蹂躏,民气可用……“

    不等朋友说完,卢象升截住说:”不能光看民气。南宋初年,中原与河北民气何尝不好?无奈朝廷自有主张,致使李纲无功,宗泽殒命,岳少保见害于风波亭。民气有什么用!“”老大人身为统帅,大局尚有可为,不应如此灰心。“”不瞒你说,弟从今而后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至于成败利钝,付之天耳。“停一停,卢象升不放心地问,”伯祥,招抚闯贼之议,你可同别人谈过?“”不曾同别人谈过。“”此事重大,我劝你千万莫同第二人谈,免得惹出是非。朝廷对张献忠的招抚也只图羁縻一时,以后看情形再说。张献忠并无归顺诚意,熊文灿迟早会败在这件事上。如今谁要是再建议招抚闯贼,那就太不识时务了。“

    他们又谈了一些别的问题,不时地发出叹息。约摸到三更时候,杨廷麟告辞要走,因为他明天早晨还要迸宫早朝。卢象升也不留他,叫仆人端出酒来劝他饮了几杯。卢象升原来酒量很大,自从父亲死后,为着守孝,滴酒不再入唇。为着怕路途上会有危险,他派了五十名骑兵把杨廷麟一直送到德胜门。在辕门外分别时,他握着朋友的手说:”伯祥,请你转告京中故人,我卢象升决不会辜负主恩,也决不会辜负诸位故人和京师百万士民的殷切属望!“

    不知是由于他的感情激动,还是由于他的心头上压着难言的愤懑和悲痛情绪,这位勤王大军统帅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声音竟然微微地有点打颤。幸而刺骨的寒风在呼啸着,这种微微的战栗没有被杨廷麟觉察出来。

    第二天上午,卢象升把大小将领召集到行辕来听他训话。他叮咛大家尽忠报国,不要因为兵少势孤而气馁。训话刚毕,杨嗣昌到昌平来了。他把杨嗣昌迎进大厅,奉茶以后,开门见山地问:”学生与高总监分兵的事,阁老大人知道了么?“

    杨嗣昌笑着兑:”学生已经知道了。老先生还得分一回兵。“”什么?!“卢象升掩饰不住吃惊地问,同时感到有一股凉意蓦然从脊背透入心里。他又轻轻地追问一句:”为什么又要分兵?“”新任总督陈方垣①已经到京。皇上的意思是叫他统率山西援兵。他大概今天下午就会来昌平拜谒阁下。学生一来是代朝廷来向老先生慰劳,二来也是把皇上的这个决定奉告阁下。“

    ①陈方垣--方垣是陈新甲的字。

    卢象升没有马上回答,简直不知道说什么话好。他认为这又是杨嗣昌和高起潜捣的鬼,他们竭力使他没法同清兵作战,免得妨碍他们秘密地同敌人进行议和。他的心中非常愤激。但是这件事既然得到了皇上的同意,他就不好发任何牢骚。悲愤、失望、压抑和沮丧的情绪织成一张又厚又重的网,网住他的心头。他在心里说:”算了,倒不如赶快战死沙场,免得受群小摆布,多生闲气!“过了很长时候,他竭力使自己镇静下来,淡淡一笑,说:”既然是出自上意,学生当然遵旨分兵。这样很好。学生身戴重孝,本不宜为三军主帅。今蒙皇上圣恩,使学生只率领宣、大兵马,免有覆灭之虞,心上就轻松多了。“

    他们谈了一阵闲话,话题转到了议和的消息上。卢象升再也忍耐不住,完全忘记了个人利害,望着杨嗣昌的脸孔,愤愤地说:”文弱!城下之盟,《春秋》所耻。敌兵蹂躏京畿,公等不思如何派兵遣将,决胜疆场,而日日主张议和。难道不想一想,南宋之事,千古所悲,岂可重见于今日?更不想一想,长安①口舌如锋,袁崇焕之祸②岂能免乎?“

    ①长安--因为长安是我国古代有名的京城,建都的时间也最久,所以明、清两朝的士大夫喜欢拿长安作为京城的代称。

    ②袁崇焕之祸--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很有才能的统帅。崇祯二年清兵入塞,进攻北京。袁崇焕时任蓟辽督师(即总督),率兵星夜入援,布阵于北京东郊。崇祯帝中敌人反间计,疑他与敌人订有密约,把他下狱,处死。这一大冤狱,在崇祯年间没有人明白真相,所以卢象升拿杨嗣昌比袁崇焕,说他会落袁的下场。直到清初为了要修明史,清朝统治者才把这一事件的真相公开。

    杨嗣昌满脸通红,说:”若如此说,老先生的尚方剑当先从学生用起!“

    卢象升用鼻孔冷笑一声,说:”我既不能奔丧,又不能战,吃尚方剑者应是我,而不是别人!“

    杨嗣昌站

    -->>(第5/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