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看到莫斯科正在步华盛顿的后尘。这从他在1970年的尖锐评论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杜勒斯的阴魂已进人克里姆林宫。”(一年后,周恩来当面对我讲过这句话)。
1970年初秋,毛泽东、林彪的紧张关系在庐山召开的中央委员会上已公开了。整整两天半的唇枪舌剑,其紧张程度不亚于11年前在这同一大厅毛泽东与彭德怀元帅斗争的那次。毛泽东、林彪之争使255位党的领导人震惊,也使毛泽东通夜难眠。
虽然毛泽东只是斥责林彪和“他的大将”搞“突然袭击”但林彪已感到毛泽东反对他的冷风正在袭来而可能在进行防御。
论点依然如旧:国家的领导权、“天才”问题、解放军的政治作用、美帝国主义是否还是威胁等。
新的问题是,这次毛泽东公开、明确地反对林彪的观点、策略和作为接班人的地位。林彪想逼迫毛泽东设国家主席,毛泽东则认清了林彪的真实意图。林彪以为毛泽东不要这名义上的称谓他自己就可以抢到手。在江青的帮助下,毛泽东从容地解决了林彪,并对林彪的副手陈伯达先下手。林彪的计划挫败了。他对自己的同僚、空军司令吴法宪说:“搞政治我们不行,搞军事我们行。
1959年,也是在庐山,毛泽东取得了胜利。林彪对毛泽东不像彭德怀那样粗鲁,但其用意却比彭德怀更狡猾。实际情况似乎没有1959年的对抗那么严重。在1970年的对抗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彪的野心和毛泽东的复杂的心理。
庐山之争的结果很清楚。在政治上,林彪不久就同周恩来发生了激烈对抗,他与“文化大革命左派”(如江青)的联盟也开始瓦解。不久,他就沦为由失宠的将军们组成的阴谋集团的头目。“天才”问题、国家主席问题、美国问题,这一切反而冲着林彪而来。
1970年10月1日,晴空万里,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国庆游行队伍。彩车、礼炮、气球、体操,场面热闹非凡。毛泽东身边站着两位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和露易斯?斯诺,当时他们正在北京访问。〔洲《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毛泽东与这位经历丰富的记者及其夫人在一起的照片。
“美国友好人士”是对斯诺照片的说明。一条毛泽东语录醒目地排在这一版的右上方:“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
当毛泽东和斯诺注视着下面那些毛泽东的画像、毛泽东的像
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和斯诺及其夫人在天安门城楼上。同年12月,在和斯诺的谈话中,毛泽东表示欢迎关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改善中美两国关系。
*RT当时写道,老挝问题是中美关系缓和的最后障碍。”
基辛格的回忆录证实了这一点:1971年4月21日,周恩来给尼克松的信件中有‘鉴于当前形势”一词,这里是指老挝危机。
章和毛泽东的语录时,这位美国人忍不住问道:“感受如何?”毛泽东皱了皱眉。后来他对斯诺说,个人崇拜令人“讨嫌”。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任何企图继续搞个人崇拜的做法都只会为林彪的目的服务。
在中南海与这位左翼记者共进早餐时,毛泽东对他说,尼克松先生无论是以总统的身份还是以旅游者的身份到中国来,都会受到欢迎。这句话,使1971年春季毛泽东与林彪在外交政策上的冲突进人决战阶段。
毛泽东和尼克松握手的最后一个障碍是美国支持南越2月份对老挝的军事人侵。’然而,“人侵”未能成功,这是毛泽东的亲美政策的侥幸之处。这次“人侵”只能再次证明西贡政权的软弱无力,反而成了毛泽东正在形成的对世界看法的佐证。
毛泽东立即着手准备接待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为总统尼克松准备的访华计划。当杜鲁门总统把中国“丢失”在毛泽东手中时,基辛格这位有着德国血统的奇才还是哈佛大学的学生。据说,林彪在“九大”曾为他的与两个超级大国保持等距离的外交政策辩护,他怒气冲冲地对毛泽东说:“你能邀请尼克松到中国来,我就不能邀请勃列日涅夫?”毛泽东策划了他久经沙场的生涯中最重大的—尽管不是最周密的—一次战役。这只能是一场大的流血的战斗。在中国公众眼中,林彪高高在上,甚至被任命为中国下一届的最高领导人。
林彪在“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浪潮中升了上来,因此很难把这个崭露头角的逆臣重新描绘成“右派分子”。林彪掌握着军队,即使在彭德怀身边也没有林彪那样的一帮资深的军官坚定地站在他一边。1971年年中,林彪和这帮人密谋以林家王朝代替毛泽东的政权。自从长征途中与张国煮的那次斗争以后,毛泽东还从未遭到过如此之多的党的军事力量的反对。
除掉林彪肯定要付出代价,毛泽东反复权衡了好几个月。他不得不小心谨慎行事。因此,他在1970年8月的庐山会议上首先瞄准已变成林彪的理论家、与林彪结盟的陈伯达,以切断林彪与极左派的联系。然后,在1970年12月和1971年4月的会议上,他把火力对准林彪周围的“大将们”。
对自己表面上的接班人,毛泽东似乎还对他“保护”甚至“挽救”。
在关键时刻军队内部的分裂,加之周恩来的出色工作,使毛泽东取得了胜利。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来是一支自力更生的政治军队,依土地而生存。在50年代,这种情况有了变化,中国共产党掌了权,军队走上一了苏联模式的专业化道路。这样,隔阂在北京与地方的军队领导之间产生了。
王牌军(特别是人数较少但力量正逐步壮大的空军和海军)像其他国家一样越来越现代化,而地方军队大多数仍由长征过来的泥土气较浓的老军人领导,他们仍保留着传统的东西,不大留心时髦的现代理论。
“文化大革命”意外地加剧了这种分化。
毛泽东曾鼓励林彪,使社会组织军事化,使军队组织政治化,而林彪在此过程中撤换了许多地方的军区司令员。到1971年初,毛泽东觉得有必要纠正这种状况,于是在周恩来的帮助下成功地补救了这一错误。
周恩来和那些军区司令不像毛泽东和林彪那样紧紧抓住“文化大革命”的成果不放。他们联盟(极力反对“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从林彪那里拯救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