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毛泽东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4)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蒋介石南迁广东。美国大使这次没有随蒋介石一起走,其他主要国家的大使也都留了下来,他们都继续留在南京。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苏联的使节随蒋介石去了广东,当华北地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赤化的时候,他们仍依附在蒋介石这堆白骨上。

    毛泽东邀请莱顿?司徒雷登大使前来会谈。这是一个脚注,即毛泽东对自己1945年试图到华盛顿与罗斯福会谈的一个注解。

    毛泽东已经决定中国将暂时偏向苏联,但毛泽东的中国是否会与美国方面有事务联系尚不得而知。

    可是司徒雷登慌了手脚,华盛顿对毛泽东和司徒雷登的会谈则三心二意。阴

    1945年,在毛泽东力量较弱的时候,应该来华盛顿,但是美国不邀请他。1949年他已经强大,无须去那里求援。他以高姿态邀请美国官员会晤,而不是自己亲自去拜访,但美国对此仍不感兴趣。

    1945年,华盛顿看毛泽东势力太弱,不愿和他打交道。但仅仅四年后,美国又认为毛泽东太强,和他交往不会有什么好处。

    毛泽东愤慨了。很快,他下令对驻在华北的美国领事馆人员采取强硬措施,很多人被指责为“间谍”并被驱逐出境。

    美国与中共在南京的最后一次接触是不愉快的。司徒雷登在日记中写道:“黄华坦率地说他们把美国当作敌人。”侧这位脆弱的美国大使回国不久便一撅不振。毛泽东写了一篇《别了,司徒雷登》与他告别,这是毛泽东所撰写的有关美国的最不友好的一篇文章。[引:

    毛泽东回顾说,马歇尔的调解是企图“不战而控制整个中国”。他称蒋介石的政权是“美国殖民政府”。文章语言尖刻,带着强烈的反美情绪,时而还引述古籍。

    毛泽东不能隐藏他对美国的不满,因为美国富有,而中国贫穷。他讨厌美国的“慈善”胜过它的武器。“美国人在北平、天津、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

    美国对待其附庸的傲慢态度使他想起周朝(公元前1046前25b)的一位渔夫,这位渔夫钓鱼不用渔钩和诱饵,渔线高出水面三尺,此谓“愿者上钩”。

    他引用中国古代经典《礼记》中的一句话,告诫那些仍然希望依靠山姆大叔的人:“磋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

    在英雄气概的外表下毛泽东也有隐忧。美国曾是那样轻蔑地对待他,现在,他反过来羞辱美国,“没有美国就活不下去了?”语音如此强烈,反而表现出他内心的不安。

    为什么毛泽东攻击自由主义者—司徒雷登、艾奇逊—而对麦卡锡之类的保守分子毫不留意呢?美国的自由主义者是毛泽东的主要敌人,因为他们吸引了中国的自由主义者,这为毛泽东的亲苏设置了难题。

    一些“第三力量”的人们,甚至一些共产党人都看好美国的民主。他们觉得美国(毕竟距离遥远)不像苏联那样可恶。毛泽东在制定外交政策时主要是想击中国内的目标,用中国的俗语说,“指桑骂槐”。

    蒋介石在1949年搬了五个地方,于当年12月离开大陆去台湾。司徒雷登在他日记中写道:“蒋介石去台湾会招致许多问题。但是司徒雷登和毛泽东当时都不知道这些问题将会有多么严重。

    是毛泽东获胜了还是蒋介石失败了?两者兼而有之。1948年,蒋介石在一次国民大会上承认,共产党比国民党更有献身精神,为中国人民服务得更好。人民解放军在军力和智力上都战胜了国民党军队。中国的经济在蒋介石无能的手中已变得支离破碎。军事和经济这两者的失败原因实际上是一个,蒋介石的支持者太少。

    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问毛泽东对延安失守有何评价,毛泽东回答说:“人民战争不取决于一个城市的得失,而取决于怎样解决土地问题。”毛泽东之所以能打败蒋介石,是因为他深谙此道:战争的社会意义存在于中国广大的群山绿野之中。

    赢得中国农村“老百姓”的支持,就等于赢得战争。而蒋介石不了解这一点。’

    与蒋介石不同,毛泽东没有征兵征粮引起人民的反对。他的干部也不像蒋介石的部下那样用大部分时间来建造自己的安乐窝。他没有依赖外国的援助,蒋介石到1948年还依赖外援。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从美国得到价值30亿美元的援助,而同一时期毛泽东一点外援都没有得到。)

    毛泽东赢得了知识分子的支持。知识分子们发现,蒋介石一边宣扬对自由世界的忠诚,一边减少自由的空气。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看到他们的国家在蒋介石的统治之下正遭受极大的痛苦和折磨,正在走向崩溃。任何一个对未来抱有一线希望的人,都会对这种社会现实产生极大的不满。

    蒋介石的精明只限于应付一个接一个的危机,他胸襟狭窄。

    毛泽东则远见卓识,谙熟历史的动力。

    蒋介石是自负之人,常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毛泽东(在20世纪40年代)是头脑清醒之士,专注于自己的主旨目标。

    蒋介石只是一介武夫;毛泽东则是一位思想家,枪杆子只是他的工具。1943年,在共产党处于弱势时,蒋介石完全可以与毛泽东达成一项对自己有利的协定。但是蒋介石不了解战争和政治之间的关系,而毛泽东却深谙其重要性。蒋介石只知道寻求军事手段来解决共产主义问题,结果既丢了军队,也失去了中国人民。

    毛泽东在《红楼梦》中悟出了蒋介石和他的军队的处境。含玉而生的贾宝玉,日夜不能离开“他的命根子”,挂在脖子上的那块宝玉给了他生命和智慧。在毛泽东看来,蒋介石的军队把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等于丢掉他的护身符。仁叫

    毛泽东本人对军队的看法与蒋介石不同。从根本上说,正是人民动员和支持了军队。军队不是一架机器,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简言之,它是服从于政治斗争的一种方式。毛泽东从未丢掉过他的军队—像贾宝玉没有丢掉他的宝玉一样—而丧失军队的恐惧却时常缠绕着蒋介石。

    到1948年年中,中共已有300多万名党员,250万人的军队。这支军队不得不分成地区性的游击力量,遵守纪律和相互协调的问题由此产生了。毛泽东为此写了《关于建立报告制度》之类的文章。

    在井冈山,毛泽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