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流动生活使毛泽东的体重有所减轻,虽然吃的食物一般来说并不坏。通常他能吃到肉,有小米,可能还有萝卜和白菜。有一周的时间断过粮,只得喝榆树叶熬面糊。“味道鲜美,”周恩来文雅地对工作人员说。喜欢辣味的毛泽东不知是何评论。
他用电报发出具体指示。他和其他的人一起工作—他不得不如此,因为小分队的指挥员执行他的命令—很少有时间去面对高山沉思。
毛泽东的生活与长征时期相比不再那么俭朴了,但他的领导方法更加正规化了。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密室里与周恩来等人开会,秘书们匆匆从他们的窑洞跑进跑出,用收音机了解前线的战况。
他让江青和在延安出生的女儿留在身边,全家人关系亲密,在一起奔波。
毛泽东这时候没有产生新的基本思想,也没有写诗,至少在公开发表的诗词中,没有一首是这一时期写的。他只是为别人的诗续上几句。一天早晨,一名警卫员看到东边黄河上喷薄欲出的红日,即兴写了一首诗,可写了一半就写不下去了。毛泽东听他朗读之后说:“可惜没有结尾。”说着就拿起笔在后面加了三句。
由于毛泽东的名声越来越大,他用了一个化名—李德胜,意思是“离得胜”。
他同一位从未见过收音机的老乡聊天,这位姓王的老汉正要把一个木盒子劈开当柴烧。“李德胜”尽其所知给他讲解电磁波的原理。“下次看到这样的东西,不要把它劈开当柴烧-”他告诫道。王老汉答道:“不会的,我要用它听毛主席讲话。”
毛泽东开始流露出自己拥有权力的感觉,他的文章开始代表中国说话(“要不是这样做,中国人民将认为是很不恰当的。
蟠龙战役大获全胜之后,毛泽东和周恩来坐在一棵大树下收听共产党电台的广播。干电池收音机放在一只翻过来的木盆上,里面传来女播音员那爱憎分明的声音。她说到蒋介石的时候声音冰冷,谈到毛泽东时则充满感情。毛泽东对周恩来说:“这就叫爱憎分明,我们应该训练更多一些像她这样的广播员。”
如果能在一个村子里住上一段时间,毛泽东总是在黄昏时分走出窑洞,坐在一只小凳子上,手中拿着一本《学英语》手册。他仍然缺乏学外语的天赋,可是在1944年和1945年间与美国人打交道使他想学美国语言。一个战后国家领导人的形象正在形成。’
有一部论文集将毛泽东和周恩来作了不恰当的比较,说周恩来更兢兢业业。“有时候,为了减轻主席肩上的重担,周总理睡得比主席还迟,起得更早。按照北京的标准,这是尖锐的评论。
然而,有意思的是没有一个人—甚至张国熹—暗示过毛泽东缺乏毅力。
毛泽东与国民党将领胡宗南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决战。胡宗南在毛泽东撤离后就占领了延安,并在那里摆宴,他曾声称不拿下毛泽东的司令部就不结婚。
毛泽东的人马不足2万,而胡宗南却有23万。毛泽东在陕北转战,使胡宗南战线过长,并牵制了其他战场与人民解放军作战的敌人。
毛泽东的军队唱着:“存人失地,地可复得。存地失人,地人皆失。”毛泽东并不在意土地的得失,在与胡宗南周旋的大部分时间里,他常常给围坐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讲故事。他鼓励警卫员写日记以提高写作水平,并亲自给他们修改。
胡宗南的23万人马四处分散。他们与老百姓的关系不好,不像毛泽东的“鱼”那样。当胡宗南被诱上钩时,毛泽东开始出击了。他说:“胡宗南像是一只拳头,我们要让他把手张开,现在,可以将他的手指一根一根地剁掉了。”1947年底,毛泽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反攻。人民解放军用他对付胡宗南的战术,在整个华北和中原地区同国民党军队作战。
“人民是我们的铜墙铁壁。”[26l毛泽东的话听起来有些夸大其词,但结果确是如此。“共产党有广大的民众,国民党有大片的土地。”1947年,一位美国军事观察家声言,“在华北,70%的农民都倾向于共产党”浏。
在离开陕西到华北的路途上,毛泽东在五台山的寺庙停留了两天。毛泽东向方丈询问两位有名的退伍军人在出家后的详细情况,细听方丈述说五台山的历史、佛事活动,并对方丈保证:“共产党允许人民信教。我们的政策是保护宗教活动。”
蒋介石在东北有了惨痛的教训,只占有城市而不占有民心是没有用的。他的火车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但看到的只是亲毛的农民将铁轨掀掉,扛进山里。蒋介石只占有火车站!这就是内战的局势。农村包围了城市,人战胜了武器。
在城市中人心已倾向毛泽东,这是他的又一有利的条件。
“要饭吃,要和平,要自由。”这是新的学生运动提出的口号。这一运动是反蒋的,因为蒋介石的国民党什么也不给人民。
身居农民窑洞,毛泽东距这场小型五四运动很远。不过他善于因势利导,而不是完全投人知识分子先锋的这些活动中。这同1919年一样,当呼唤新世界的呐喊此起彼伏的时候,他正在孔夫子的出生地沉思。而在1935年,当学生运动在北平掀起轰轰烈烈的反日运动时,他正在遥远的延安。然而,毛泽东在1947年立即就看到城市反蒋浪潮的重要意义。
毛泽东称之为“第二条战线”第一条战线当然是指武装斗争。
1948年春季的几次重大战役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灵活多变。他从未反对这种正面阵地战,除非他认为自己的力量太弱,没有把握取胜。现在他的力量强大了。形势急转直下,厮杀不是在毛泽东的解放区进行,而是在蒋介石的国统区展开。
蒋介石写了一本书《中国之命运》,预言他将取得全面的胜利。现在,局势有如电影镜头以不同寻常的速度掠过中国这块屏幕。与蒋介石的预测相反,每一新画面都显示蒋介石的国民党受到重创。蒋介石的半数军队在坚守防御阵地……“共匪”作为祖国的儿子为国家而战……蒋介石对他的一个刚丢掉一半军队的将领大发雷霆……毛泽东在沉思,面部表情像如来佛般地泰然自若……蒋介石穿梭于机场之间……毛泽东漫步于乡间小道。
斯大林邀请毛泽东去莫斯科“休养”,但毛泽东在1948年的风暴中不可能安闲地离开中国。于是,斯大林派米高扬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