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五十八章 (三月第一天求订阅,保底月票支持,谢谢!)第(4/5)页
若抱球状。
此时要身体似站非站,似坐非坐,面部似笑非笑,意守丹田部位,随意呼吸,莫令耳闻。这样站立一段时间后,再做下一动作。
2.转丹田:立正站立,开左脚向左与肩同宽,意守丹田,然后以意领气,以丹田为圆中心,自左向右转36下,吸一口气咽下,再从右向左转36圈,再吸一口气咽下。是为转丹田。
3.晃丹田:立正站定,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用腰部带动,自左向右作圆形晃动,但要意守丹田,以丹田为圆中心。
先随意呼吸,然后再由左向右作圆周晃动,当身体晃动时,先向左半周吸气,吸气时舌顶上腭。当身体转向右边时呼气,呼气时舌抵下腭,但晃动时要松肩松胯,全身不得有一丝呆板之意,共约36下,这样的平行转圆可以使代脉得到锻炼。
4.搓丹田:取一木凳,随意坐下,右脚落地,脚心斜向前方,左腿压在右腿上。左手掌心向上,放在左腿上,右掌心向下,两掌相合,右掌由左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时,呼气。
然后右手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回抽,吸气,气贯丹田,如此36下,再换成左脚落地,脚心斜向前方,右腿压在左腿上,有掌心向上,放在盲腿上,左掌心向下,两掌相合,左掌由右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时,呼气。
最后左手心翻往上,右手心向下,左手掌往回抽,吸气,气贯丹田,也36下。
5.揉丹田:如前两脚立正站立,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两手虎口张开对称放在丹田两旁。以丹田为圆心,自左向古作划圆运动,也是吸气舌顶上胯(搭鹊桥),呼气舌抵下腭,约36下。
6.击丹田:如前两脚站成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然后伸左脚向左前方半步,两臂鸟展翅一样向后用力展开,为白鹤亮翅,舌顶上腭吸气,然后左脚后收,与右足井齐,两掌变拳一齐向丹田两边猛击,舌抵下胯呼气,计36下。
7.折丹田:轻步站开始,上左步,左手掌向右腮护去,再上右步,右掌向左腮旁护去,然后两掌交叉一齐向前扑去,扑时叩首,为“以首叩碑”呼气;起时吸气,这样腹部会得到压迫的锻炼,丹田也会充实起来。
8.喷丹田:两脚立正,并脚而立,两手掌从左右胯旁,手心向上,升到胸前交叉。两手心均向上,右手放在左手上,吸气。然后一齐向前猛然推去,为“婴儿击食”,推出时喊“喝”,呼气,一共36下。
9.提丹田:立正站立,右手领左手,高举在头部。右手心向左,左手掌附在右掌根处,两脚尖掂起。向空中吸气。然后两手就像大有把柄被握住一样,用力一齐向下拽,两肘打坠劲,坠到两手落到胸前。呼气。这样子起吸气。下坠呼气,计36下。
通过强行呼吸,丹田气足,内气鼓荡,能达到内壮的目的,只有内壮才能力源丰富,劲力浑圆,用之不尽。
这九种锻炼丹田的办法很是简单。明了,一般人只要看上那么几次。就都可以学会,不过,这样锻炼丹田的办法效果很是有限,锻炼丹田真正的好办法就是气沉丹田。
对,就是气沉丹田,相信这个词语很多人看到的时候,都直接会联想到武侠小说里面关于修炼武功时候的一些描述,在武侠小说里面,每一种高深的武功,在叙述的时候,都会有气沉丹田这个词语,所以,很多人一看到这个词语,理所当然的会想到武侠小说里面的情节,可是,这里,我得告诉你,气沉丹田这个词语其实是一种锻炼丹田的功法词语。
气沉丹田:丹田在脐下三寸,气沉丹田,就是要求练拳时尽量保持自然,不要有意识地强行向下压气。
因为“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后天之气宜顺就是指的呼吸要顺其自然,腹稳,呼吸自然就顺,下盘就能稳固。
气沉丹田的炼精化气,是积累内气,以成内劲功夫,然后炼气化神,以使内劲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
这样,内气、外形匹配合一,可有柔化刚发,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实施于较技攻防中。
“气沉丹田”的精义,分为练、用之法式,练功时能够气沉丹田炼精化气,积累内气,形成内劲,然在较技时内气分为两种而使用,一部分内气在周身运行,与外形匹配而成攻防拳势之用,一部分就存留在小腹丹田中而不向它处转移。
而存留在小腹丹田中的内气,功夫好者可成球状景象存在,不管攻防较技多么激烈紧张,丹田中存留着内气,则不会产生喘满的。
这一点也不影响其另一部分内气在周身运行以成攻防拳势的,而存留的这部分内气又可使自身松沉稳健,步步生根而又动变轻灵敏捷。
古拳论云:“岂知神以气会,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会,非聚气不能也。聚气之法,惟将谷道一撮,玉茎一收,使在下之气,尽提于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气尽力一收,使在上之气,尽归于下而不上散。下上凝合,团聚中宫,则气聚而精凝,精凝而神会,自然由内达外,无处不坚硬矣”。录自《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此论中的“中宫”,就是少腹丹田,故知“身中”就是身内之中宫的简说了。明言是丹田气海了。
气沉丹田里面的丹田位置所在:唐顺之在《观峨嵋道人拳歌》中说:“鼻息无声神内守”。就是说峨嵋道人打拳时,由始致终总是气沉丹田的,及神内守。
此内守二字,内,指丹田。是针对:外,指外形而言的。守,指内气在此静定而不它移游走。神内守三字,说的就是“存气常充腹”的这部分内气。
为何峨嵋道人打拳时运动异常激烈,而骤然停止收式,不生喘满而鼻息无声,神闲气定呢?就是因为“存气常充腹”的“神内守”的缘故,也就是不生喘满的直接原因吧。
但是,什么现象可致喘满呢?即生出气满嘘嘘的现象呢?在“气法指要”的歌诀中,前贤已经清楚的指明了,就是“杀--手休将气放怀”。
‘杀--手’,就是攻击之手,气放怀,就是沉在丹田充少腹的这部分内气,莫升起放在胸中,其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发放人的瞬间,莫将沉在丹田中的内气放入胸中来”。
如果沉入丹田的内气因发放人时而升浮到胸中来,内气无根而浮,则必生喘满而气喘嘘
-->>(第4/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