谑昨晚上李家在他面前吃瘪的事,所以这端在手上的茶盏又是被重重地搁了下来。
她哼了声。不过言语间还是保持着士族名门的风仪。
“今日突兀拜访。乃是老身替我二子来答谢苏家少爷相助之谊,倘若没有苏家少爷鼎力相助,怕我这二子与那曾家女儿都将终身抱憾,此份恩情我李家感激不尽,是故今日带了些薄礼来,还望苏家少爷勿要嫌弃……”
“哦…”还以为什么。
王氏则继续,“下月十二乃是大利月,黄道百吉成日。天喜三和,是难得的好日子。我李家已与曾家商定,就选在这天把喜事办了,苏家少爷作为撮合人,自然是要来吃个酒席的,而且……”她把身后的李清照拉到跟前来,“苏家少爷浴佛节那回救得小女,与小女可是有莫大缘分,老身就想着十二那天做个仪式,让小女拜你为兄长,也算是双喜临门,不知……苏家少爷意下如何?”
苏进看到少女使的眼神,会心一笑,站起来笃了个来回。
这看在王氏眼里就是考虑,她知道这书生是个聪明人,这些话说出来就是给他留面子,若是他还算识趣的话,就应该知道怎么做。
“老夫人提议虽善,但在下孑然一身惯了,所以还是过些日子再给予答复,不知老夫人意下如何?”
见他服软,王氏也不再咄咄相逼,持重的颔首应了,自是以为对方只是要个台阶,不过她却没注意身后女儿投去欣然的目光。
目的既已达成,王氏也是一拂大袍的与苏进说辞,态度极为倨傲,不过刚转过身,迎面就见到庄舟引着几人进来。
“几位来的巧了,苏家少爷现在正在书斋。”
呃……
亲家见面,可这模样却看得旁人忍俊不禁。
“赵夫人这是……”
“呃,李夫人也在呢……”
尴尬之色溢于言表,不过很快就恢复常态。王素卿见对方也是抬了礼过来,而且还是郭氏和自己那“女婿”亲自过来,这可不会是什么寻常事。她假意告了辞,而后躲在前堂的门帘后听这墙角。
“姨娘,你这是……”
“嘘。”王氏把耳朵贴近了门帘:赵家这时候不去司理院营救那赵思诚,怎么反倒是来这儿,难不成是要先找这书生解气?
她的揣测是合情合理,但生活就是因为变数而让人敬畏。
“思诚年少无知,鲁莽之下才做了这等愚事,还望苏郎君海涵见谅。”
“赵老夫人这是哪里的话……”
郭氏熟悉声音让王氏顿时就愕然了,她瞥向身边的女儿,不过李清照也只能给她一张不知内情的脸。
“店家说不会有事,现在看来真是这样了。”
她们才听了一会儿墙角,店外进来的访客就打断了她们,看那老头一身圆领锦袍,颔下长髯耳际霜鬓,与庄舟几句寒暄后就直奔主题了。
“……苏郎君与鄙府存有些误会,想来实在不美,所以老朽此次就是奉了家主之命前来向苏郎君澄清误会,还望庄管事里头通传一声。”
庄舟和善的微笑,“老管事客气了,正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老头儿也是觉得两家有些误会,如若能摊开说清了,自是最好不过……”他有些和事佬的味道,那王府的老管事也点头颔首的。
“那老管事在此稍后,我这就进去通传。”
两人的对话一丝不落的被王氏听去。使得这位贵妇的冷脸在不知不觉中软化下来,她从门帘缝隙中瞄了眼天井里头,见郭氏与那书生“有说有笑”。像是亲家般的热络,就连那赵明诚也在底下陪两句笑。
王氏转身就拉了李清照上车。
“姨娘你这是……”,“回去再说。”
她们与王府一干人擦肩而过,外头候着的李府奴仆得了王氏眼神后赶紧驱车驾马。
王府那老管事看到这急整出发的马车,微微皱眉,不过转念又释然了,外家的事情与他可无关。而这时庄舟也笑吟着从里头出来,一并出来的还有赵家人,相互一番告礼说辞后。与这老管事打了个照面,这让他又是皱起了眉头。
苏进,苏仲耕……
看来,老爷还是小觑你了。
他心事忡忡的应下庄舟的话。迟疑了须臾后。就像是排队领奖似得揭帘进去。
……
……
黑云压城,雷声在云层冒泡,街上疾行的百姓就像是溪流下的鱼,哧溜的就不知钻到哪个角落。
苏进叹了口气,将手上的信笺重新折进纸封,没想到前脚刚送走赵王两家,后脚就传来这消息。
“苏少爷,这是怎么了?”庄舟上前问。
“要变天了。”
“变天?”老头抬头看了眼。黑压压的,有些木讷的点点头。“哦……这样啊,那得把伞置备了。”
“再置备些纸钱白麻吧。”
“?”
……
虽然是意料之中的事,但等到真个来临时,心中那片宁静的池塘还是起了些褶皱。
黄昏骤雨,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凝望着门前的人流马川变得越来越湍急,他背在腰后的手慢慢握成了空拳。
……
……
这一晚,汴京下了很大的雨,对于酷暑中的百姓来说或许算作甘露,但对于这赵氏江山来说,无疑是场山洪猛灾。
雨停天明,旗幡飘飞的宣德城门楼上,有内官夹在雨丝里宣读谕旨,高扬的声音传出去很远,并且随着学士院的制词榜布后而愈发沸腾。
“……钦圣宪肃皇太后力平国之危难,御正殿、避家讳、立诞节,宾召故老,宽徭息兵,又能不待附庙果于还政,可谓事光前古,名垂后世,何奈天不佑德,凤驾仓晏……”
街头巷尾的百姓攒头交论,也有府邸里的官员捏着飞书发愁。
“…于六日后出殡永裕,诏令举国禁乐止宴一月,以此悼念……”
“敕谕即日,舍奉法首公之,宫制建中靖国年六月庚午。”
民间对此反应不大,无非就是烧些纸钱,但朝堂就翻天蹈海起来了,尤其是以韩忠彦为首的元佑党人对此最为敏感,并且随着第二天安焘致仕的事件而不断上升。
“安相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