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再一次远行与上一次的情况大同小异,主要根据的还是在卫国,并且经常前往陈,蔡,叶等地,宣传他的思想,每到一处,当地的君主必会礼遇孔子,向他询问为政之道,并且对他的想法表示十分欣赏,然后清一sè的不采纳,并且不给孔子官职。最后的结果都是孔子受到当地权贵的排挤,被迫离开。能做到天下之大,竟无他容身之地,这也是一种造化。
公元前484年,在孔子68岁的时候,鲁国的存亡危机来临了,一向作为鲁国逃亡君主及将领大本营的齐国开始了对鲁国的讨伐。估计是从鲁国逃到齐国的人们恨极了自己的故乡,在齐国散布了很多不利于鲁国的言论,齐国的军队来势汹汹,誓要灭了鲁国,还这些善良的人一个公道。
兵来将挡,鲁国不能坐以待毙,迅速发兵迎敌,而总将领是一个叫做冉有的中年人,估计鲁国真的是无人可用,竟然任用了这个一脸书生气的人,他浑身上下没有一点符合武将的特征,鲁国这样做仿佛在说“来欺负我吧,我是个受。”
但是,这个书生可不一般,他虽然没有武将那种逼人的英气,霸气丝毫也不外露,但是他的眉宇之间似乎隐藏着一种让自己人信赖,让敌人胆寒的东西,这种东西叫做“仁”。
正所谓“仁者无敌”,看似弱不禁风的冉有竟然只用了短短的几天时间,就大破齐国大军,给了这个邻邦以重创,救鲁国于水火之中。
此时,三桓中的季氏已经由季康子掌权,鲁国的实权大部分握于他的手中,他听说了冉有大破齐军的消息,大为高兴,亲自迎接冉有回军,并且对其表示亲切的问候,顺便问道:“年轻人,你看似文弱,行军打仗竟然如此的厉害,这些东西都是谁交给你的呀?”
冉有等的就是这句话,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之情,略带颤抖的回答:“末将不才,托大人的洪福侥幸得胜,如果说我也有功劳,那完全是我的老师教导有方,他也是我们鲁国人,就是现在名满天下的孔子。”
季康子听他这么说吃了一惊,没想到孔子博学多才到如此地步,不仅能文,而且能武。还没等他惊够,冉有乘胜追击,补充道:“我的老师立了大功,请您迎他回国。”
季康子与孔子之间没有什么过节,并且大功臣冉有已经提出来了,自己不好不答应。另外,孔子已经68岁,想来也不会再有什么大作为,就硬着头皮同意了。
孔子稀里糊涂的为祖国立了一大功,并且衣锦还乡,结束了长达14年四海为家的生活。
但孔子这回真的是老了,虽然刚开始还是有心从政,但是经过几次试探,发现季康子对他还是存在很大的戒心,于是彻底放弃了从政的想法,主动向鲁哀公请缨,承担起了修订鲁史的工作。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鲁国是当年周公旦(即姬旦)的封地,从开始一直到覆灭,一直由是周公旦的后代在统治,而周朝的制度很大程度上是由周公旦制定的,所以鲁国的各项规章制度也是最正统,最权威的一个,并且鲁国是周朝最为亲近的附属国,所以,这份鲁史必将在后世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孔子抢了这份工作来做,这才比较放心。
孔子对待工作的态度很认真,经过他几年不懈的努力,对鲁国几百年来杂乱无章的史籍增删整理,最终修成了一部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历史的史书。这本史书不单记录了鲁国的历史,而是以鲁国的纪年方法来为基础,涵盖了这二百多年各国大事件,被人们称作《chūn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这就引出了之前说到过的“文王拘而演周易”的下一句:“仲尼厄而作chūn秋。”
而我们所说的“chūn秋”这一时期,正是得名于这部书。有学者认为《chūn秋》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史书,但是其丰富的史料价值是世人所公认的,为后世的“五经”之一,而我们的武圣关羽,也素以“熟读《chūn秋》”著称,为其文武双全的主要证据。《chūn秋》的用语极为简练,并且几乎每句话都含有褒贬之意,后世把这种写作方式成为“chūn秋笔法”,其最初的原文只有18000余字,却记录了241年的历史,不知道孔子见到现在动辄几百万字的网络小说,将会作何感想。
在修订《chūn秋》的过程中,孔子很伤心。
在修订《chūn秋》的前一年,孔子的结发妻子过世,孔子老来丧偶,白发人送白发人,他带着悲痛的心情投入到了繁重的修史工作中,这样也好,有一件事情让他专注的去完成,也可以让这个孤独的老人暂时从丧妻之痛中解脱出来。
两年之后,孔子终于要解脱出来了,估计是老天不想让这剂缓解痛苦的良药被浪费,于是,在他修订《chūn秋》的第二年,上天又带走了孔子的儿子,孔鲤。孔子老来丧子,纯白发人送花白发人,这种难以言说的痛苦险些将孔子击垮,但是,《chūn秋》再一次让孔子找回了继续下去的动力——无论是修书,还是生活。
又过了一年,孔子寿满七十,自谓“七十而从心所yù”,一切烦恼忧愁已经被孔子看透,似乎在经历了丧妻与丧子之后,已经没有事情可以将他击倒。万事开头难,修书的工作已经进入了正规,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着,孔子在修书之余的最大兴趣就是找颜回聊天儿,在妻,子皆丧之后,颜回已经不仅仅是他的高徒、知音,更是他最亲近的人。
同一年,颜回卒,享年四十岁。
除了之前提到过的,孔子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以及“回也不愚”等两段话以外,《论语》中还以对话的形式记载了另一段孔子对于颜回更高的评价,孔子问子贡:“女与回也孰愈。”子贡以极其谦卑的态度阐述了自己比颜回差远了的观点,最后孔子做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总结:“弗如也,我与女弗如也!”我们的大圣人竟然自认不如小自己三十岁的弟子,我想,这不仅仅是表明了孔子的谦虚。
后来有一次,鲁哀公与孔子闲谈,问孔子在他的弟子当中,谁为好学者,孔子再一次给了颜回很高的评价,并且在话语中蕴含的对颜回无限的哀思与怀念:“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这句话大有曾经沧海,除却巫山之意,这让子路,子贡等人情何以堪。“不迁怒,不贰过”也成为如今很多人的行为准则。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