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始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6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神农氏作了部落首领以后,仍然“身自耕”。深受庶民们的拥戴,远方的人都来投靠,远方的部落都来朝拜他,服从他的领导,称他为帝。

    稻黍的种植和利用,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神农氏千方百计地扩大耕种面积。但是,用手除草,在草木茂盛的远古时代,是非常不容易的,人的力量显得非常弱小。为了能大面积的种植稻黍,神农氏绞尽了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好的办法——用火烧荒!

    火的进一步利用,省掉了人们许多辛苦,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荒芜的地球上,开始出现了大面积的黍田。

    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神农氏带上部落人口,不断迁徙。

    神农先在阪泉之野〈山西永济县境〉“采雷首山之铜”,后“尝百草到羊头山一带”〈山西高平县境〉。

    神农氏到了羊头山后,得到了一巨黍,经过八种,终于成了产量很高的粟谷。大大地推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

    (《竹书纪年》:“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又国耆,……”《四州文献》:神农之兴,百兽滋阜,羊头黍为律,上党禾为书。。。。。。。稻粱麦菽,粒我蒸民,逐为先代饮食之人。《醴泉书》断云:上党羊头山嘉禾八穗,炎帝乃作穗书,用颁时令。《风土记》:神农城在羊头山上,下有神农泉,为神农得禾处。《平阳府志》载:“炎帝神农……采首山之铜(首山在今永济县境),铸三鼎;尝百草至羊头山得秬黍,羊头山在长子。”《泽州府志》:“炎帝尝百草至羊头山得秬黍”)(羊头山高庙西有小坪,周长四百六十步,(折合391米)有上古时期的古城遗址——神农城。)

    神农氏在羊头山住了八年,所住村庄叫庄里村,他在长畛村娶了妻子,生了三子二女。

    (庄里村古有神农祠,亦称五谷庙。《重修炎帝行宫》碑文(1475年)载:“神农炎帝行宫,磐基在故关村前,肇建太古,无文考验。。。。。。。”“祠在换马村东南,见存坟冢,木栏绕护,然祠与宫相去凡七百余步矣。”因为历代祭祀祖宗,这里历史上形成了庙会。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庄里村庙会门庭若市,热闹非凡。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神农节,全村家家户户都要蒸面猪、面鱼供神农,都要到五谷庙烧香祭祀,《高平发现炎帝陵》载:“神农祠的塑像高一米,头顶帝冠,下垂十二行珠子,象征着一年十二个月。。。。。。。左手端一个盘子,盘中有黍、稷、麦、豆、麻等五谷。”)

    神农氏为寻找食源,踏遍崇山峻岭,采摘各种植物果实进行品尝,这种品尝是非常艰辛的,也是痛苦的,甚至有时也会因此而中毒。自发现秬黍以后,他经多次栽培试验,终于成功。此后,他又不断探索发现,陆续发现了“稷、麦、豆、麻”等。从此,羌氏部落慢慢从渔猎劳动向农业生产过渡。部落女性开始由原来的野生植物采集转变为农作物管理和食物制作。还掌握了用麻纤维织成粗布,缝制衣服;部落中最初的分工形式也开始改变,集体化的男耕女织格局开始形成;在农耕劳动的过程中,“神农制造耒耜”“以垦草莽”石器工具不断地改进,石铲、耒耜提高了垦荒种植的效率;在垦荒烧草中,神农氏发现了黏土在高温烘烤后变硬,他改进了前世沿袭的“‘施米加烧石上而食之”的方法,用烧窑制作出的泥质红陶和加沙红陶器;为了治病救人,拯民危难,神农氏在发展农耕的同时,又开始探索草药治病,他出没于深山老林,行走在村间小道,进出于庶民洞穴,潜心研究草药,治病救人,以济天下苍生。

    神农氏“身自耕,妻亲织。”做为部落首领,始终亲自劳动。厚德载物,爱民如子。在部落内深受大家拥戴。“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整个部落人人同心协力,和睦相处,“无有相害之心。”

    神农氏最大的特点就是亲民,爱民。“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这些足以说明了神农氏以德治民的才能和当时社会和谐的情形。

    神农氏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智贵于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

    由于部落上下齐心协力,经济发展很快。羌人活动的地盘越来越大,从姜水一直延伸到渭河流域和黄河中游。延伸到上党一带。羌氏部落的强大和神农氏的德能,使其他部落的人都非常佩服,他们时常到神农氏那里,或曰学取经验,或曰朝拜,大有百鸟朝凤之势。因为神农氏焚火垦荒,发展农耕,人们尊他称他为“炎帝”。

    这一时期,由于各部落对炎帝神农的崇拜和朝礼,已经形成了炎帝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神农氏不断地给那些朝拜的部落头领实行封地、封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皱型逐步开始形成。

    救死扶伤是炎帝神农氏一生的事业,由于炎帝神农氏的不懈努力,当时的草药已经发现了很多,他用草药给庶民治病,挽救了无数生灵。成为我国中医、中药之鼻祖。但他也因此而丧失了性命。(《通鉴外记》:炎帝神农氏尝百草酸咸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一次,炎帝为了救活即将病死的一个庶民,他顶着烈日,钻到深山里去采药。为尝草药,一天竟中毒十几次。在尝一种“断肠草”(羊头山上有一种两寸长,满身长满褪的“百足虫”是剧毒,世代相传叫“断肠草”。虫入药,即为草。)时,使他腹中疼痛难忍,当他骑马走到距羊头山一里多地的地方,已是奄奄一息,不能再骑马了。人们发现后,把他从马上抬了下来(这个地方以后人们取地方名叫换马村,《高平发现炎帝陵》载:“换马镇有块古碑,上书:‘武官下马文官下轿’。历代朝廷名官到此都要下马、下轿,步行到神农祠祭祀。”)。走了一段路后,炎帝的病情加重,处于昏迷状态,人们再呼不应。(这个地方后人取了地方名叫“不应村”再到后世,谐音叫成了北营村。)

    炎帝殁后,就地安葬于羊头山上。

    (《泽州府志》:“上古炎帝陵,相传在县西北四十里换马镇。帝尝五谷于此,后人思之,乃作陵。陵后有庙,春秋供祀。”《羊头山新记》:“换马镇东南一里许有古冢,。。。。。。相传为炎帝陵。”上党炎帝陵在轩辕黄帝时就已经有了,黄帝封参卢于潞(古上党。今山西省长治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