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2月31日
回到家里,很快就接到了通知,我们全家到农村插队落户。
插队落户已经成为定局,没有挽回的余地。于是,只有在下乡的地点上做文章,争取下到离鞍山市区近一点的公社。
在人委机关食堂吃饭的时候,我碰到了贾左。他是当时的四大队的领导班子成员,有一定的话语权。我对他说,“下乡插队落户,我是在劫难逃了。能不能考虑离市里近一点,比如郊区。”
贾左:“有什么站得住脚的理由?”
我:“老丈人家在旧堡。”
贾左:“是社员?”
我:“不是。工业户。”
贾左:“那,恐怕困难。”
我:“大屯,甘泉也行啊。”
贾左:“我尽力吧。”
下乡地址终于确定了。是海城县大屯公社以东与其相邻的什司县公社,具体落户到大台大队一小队。什司县距离市里大约30公里左右,虽然边远一点,每天有一班长途汽车来往于鞍山和什司县公社之间。
市革委会对于五七大军下乡工作可以说做得十分精密细致,采用了人盯人的战术。每一户插队的干部都有一个专人负责从下达通知到离开鞍山市,进行跟踪督促。我的监督人是我们工业科在鲅鱼圈打石头的赤脚大夫邓玫芬。从她给我送来通知到我上车离开,几乎每一天上班时间,她都要准时到我家看一看、问一问,真是“关怀备至、无微不至。”就连从没有见过面的街道居委会的主任大娘也不断光顾,一个劲地问,什么时候走,真是皇上不急太监急。
农村对于我和M来说,并不陌生,我们毕竟都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首先想到的,是吃水问题。市里有自来水,不用水缸(当然,也没有地方放水缸);下乡了,自然要备一个水缸。我到日杂商店买了(忘了是否凭票)一个大缸(北方家用缸一般分为三档:大缸、二缸、三缸),它可能是我家里头最重的单件固定资产。
1970年新年即将来临,各种副食品券已经发到手;大概对五七大军还有所优惠。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买鱼。人委机关一宿舍对面是胜利合作社,是我们经常购买副食品的地方;商店店员虽然平时很少说话,还都是很面熟。当我把四口人的鱼票递给卖鱼的女店员之后,她问道,“怎么的!都买了?”
我:“是。”
店员:“买什么鱼?”
“鲳鱼吧。”柜台上还有黄花鱼、鲙鱼、偏口鱼,我还是偏爱鲳鱼。不是有一句话,叫做“南鲳北鲤”嘛,都是鱼中珍品。
店员:“啊呀!看样子,你是不是要插队落户了?”
我:“说对了。”
店员挑选了七条个头最大的鲳鱼,称完了,帮助我装到网兜里。比鱼票上的定量大概多出好几斤。
我:“我的鱼票上的斤数也没有这么多吧?”
店员:“行啦,算我的。交钱!”
12月30日,邓玫芬早早的来到我家。一进门,说道,“市里决定,明天在胜利广场开大会,欢送你们五七大军下乡。你们准备的怎么样了?”
我:“准备什么!没啥准备的。让走就走。”
邓玫芬:“你要几辆车?”
我:“这是大事。要两辆。”
邓玫芬:“有多少东西?能用得了吗。”
我:“能。装人。四口人,两个人一辆车。”
邓玫芬:“可也对。都坐在驾驶楼里,省得冷。明天早晨我把车领来。到会场开完会就出发。我走了。”
话音没落,街道居委会的主任大娘突然挤进门来。张口就是一句,“这就要走了?”
邓玫芬:“等一会车来了以后才走。”
居委会主任大娘笑嘻嘻的,毫不客气,毫不掩饰,在屋里这瞅瞅,那看看,甚至伸手拉开壁橱的门,把脖子伸进去,仔细观察。我有些不耐烦,说道,“干啥?”
老大娘:“干啥?看看,啥也不干。你走了,这屋子就不是你的了。”
怪不得这几天差不多一天不落地过来看,原来早就惦念着这个房子,盼望我们快快离开。反正下乡了,一时半会儿回不来了,房子愿意谁住谁住,我是无权过问了。
1969年12月31日早晨,邓玫芬领来两辆解放卡车,还有几个帮助装车的人(不是机关干部,不认识)。很快就把我们家的一点东西都装上了车。一个车装了半吨煤;另一个车装被褥、三屉桌、一个柳条包、毕业时从学校带来的装书的木箱、大缸、取暖的炉子和几节炉筒子、锅碗瓢盆、吃的东西,还有从房产局借的两个铁床和草垫子(上边答应,铁床算是给了我们)。收音机算是贵重物品,上车时由我抱着。
车装完了,邓玫芬说,“上胜利广场!去会场。”
我:“不去。司机师傅!我们从这直接走,早去早回,你们同意不?”
“那好。走。”两个司机乐不得早去早回。
“你们两个不参加欢送会了?”邓玫芬对我和M说。
我:“欢不欢送都得走。不参加。”
邓玫芬:“也好。司机师傅!走吧。”
后来听说,刚上任两个多月的市革委会副主任金铎同志主持欢送大会,在欢送会上,宣布向五七大军献花时,说,“向五七大军献花圈”,成了下乡的五七大军至今没有忘记的“送别词”。之所以“献花圈”,是因为昨天给死去的一位原市委刘书记开追悼会,也是金铎主持的;大概第二天还没有从送别死人的噩梦中苏醒。
汽车从汤岗子下了哈大道,折向去大屯的砂石路,从大屯经过白石寨、石牌路,汽车沿着一条冬季干涸的小河前行,道路基本平直,两侧低矮的山峦,有远有近,小河流经的地方还有些平坦的耕地。
到东房身之后,汽车开始爬坡,路的两侧看不到房舍,见不到行人,仿佛进入人烟绝迹的境地。凄凉、绝望的心绪沁透五脏六腑,我不由自主的打了一个寒颤。
汽车爬过庙宇岭,总算是看见山脚之下有几户人家。汽车司机说,“到了什司县境内了。”
过了什司县公社(所在地),向左走2公里,到达目的地大台沟。据说,这是什司县公社唯一一个有一点平地的大队。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