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 海
大海就在身边,我们都急切地盼望海水快快温暖起来,到大海中畅游一番。在海边问当地的孩子们,什么时候才能够下海游泳?回答是,他们从来不下海游泳。确实,整整一个夏天,很少看见有当地的小孩下海和我们一起游泳。
有人下海了
6月1日,盘锦干校校部来了几个人,到鲅鱼圈干什么,我们不知道。其中,有我们统计局留在市革委会的巴克卿。他来了,并没有到我们的住处看看,好像他已经和我们这群人没有什么关系了。
铁匠炉打铁的靳筝在财政局那边吃完中午饭之后,回到铁匠炉,他说,“我回去吃饭的时候,看见有人下海了。”
问:“谁?”
答:“干校来的人,八成是你们统计局的。小个、短租胖,长得挺结实的那个。我不认识。”
任大才:“是谁呢?”
我们几个热切希望看到下海的人,听说后,一溜烟跑到西海。正赶上巴克卿从海里上来,准备穿衣裳。
高桐:“怎么样,水凉不凉?”
答:“不凉。”
从这一天开始,我们才敢于下海游泳。只要不是狂风巨浪、暴雨如注,可以说,在大董屯的可以下海的150多天里,午饭后、晚饭后几乎是没有一天没有人在海水中玩水的。
辛魔
西海的沙滩开阔、平坦;落潮的时候,海水要退出百米到几百米;涨潮的时候,下海十几米、甚至几米远,就会超过一人多深。水性较好的同志,都是喜欢在涨潮的时候下海。
那个年代,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到大江大海里去游泳,经受大风大浪的锻炼。游泳装备倒是没有现在这样丰富多样。男同志的游泳裤衩,大多是棉布做的三角裤衩,右侧开口系带;游泳结束,穿上裤子,把系带解开,裤衩就可以从左腿上脱下来了;自然,没有更衣室也可以了。女同志下水游泳的,和现在比较起来,可以说是很少;219公园游泳湖挖好了之后,没有见到有几个女同志下去游泳;有游泳衣的女同志更是凤毛麟角。在鲅鱼圈,除了个别人(见过世面的),如财政局的辛青(大学生)等几个人,没有谁还有游泳衣。来鲅鱼圈打石头的女同志们只好在下海的时候穿一套针织内衣或深色的裤衩、衬衣。女同志常常是三五成群在一起,她们找海水较浅,海岸平缓一点的地方游泳,当然,也不敢离男同志太远。
不文明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气象台和水文站的男同志下海游泳的热情极高,没有一个人不下海游泳。不知道从哪天开始,他们竟然光着身子、一丝不挂的呆在海水之中。这种不文明的行为,给女同志们下海游泳造成极大的不方便。甚至,一些女同志不再到海边来游玩或游泳。
6月下旬的第一个星期天,天清气朗,风平浪静,着实是一个游泳的最佳日子。早饭后,气象台和水文站的男同志早早地跑到海边,脱光了衣裤,纷纷窜到大海之中。
9点多钟,财政局的辛青,戴着一副圆镜片墨镜,头顶扣着大沿草帽,来到气象台和水文站男同志下海的岸边沙滩上,面向太阳,正襟危坐。时不时地把草帽摘下来,甩一甩头上的两条短辫。
在大海里玩水的我们,没有人注意到辛青的存在。
“赤脚大夫”邓梅芬站在略微没过臀部的靠近岸边的地方练习“蛙泳”。她并没有要求我们任何一个人做她的“游泳教练”;两条腿直立的站在海底,俯下身躯,把脑袋扎进海水里,与大腿弯成90度的上身有一半浸在海面之下,双手在脑袋的前面伸出去、分开、收回,再伸出去、分开……做着(好像)蛙泳的动作。就这样,几个相同的动作循环数次之后,抬起头,吸了一口气,用双手摩挲摩挲脸上的海水,看看我们大家,没有目标、一本正经地问了一句,“我游了多远?”
这一问,弄得我们无言以对,沉寂片刻,爆发了一阵笑声。
坐在岸边的辛青,站了起来,走到我们近前,笑着(善意的嘲讽)对邓梅芬说,“行啊!毛主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老邓做一个‘喷气式’,一分钟就游了八万里,厉害!”
“辛青!你怎么不下海?”邓梅芬好像是没有听懂辛青的“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寓意,毫不介意地反问了一句。
辛青:“我有特殊任务。”
邓梅芬:“什么事?”
“保密!”辛青说完,又坐回去。
近午,潮水越长越高。游泳技术欠佳的人们,逐渐上岸。几个女同志凑到辛青跟前,坐下闲扯,偶尔发出一阵笑声。
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人们纷纷上岸,准备回去。我们几个贪玩的人,一定要坚持到最后,才会离开海水。当然,气象台和水文站的同志们现在是不能够上岸的,因为,他们要等到女同志全部离开。
沙滩上的人越来越少,我们上岸的时候,辛青还是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毫无离开的意思。
有人说,“辛青!不吃饭了!”
辛青:“不着急。”
潮水继续上涨,在海中的气象台和水文站的那些人已经找不到较浅的海底,可以双脚着地、休息片刻了。他们只好不断地漂着、游来游去。
至此,我们才明白辛青的“不可告人”的秘密。
大海里漂着的那些人,又累又饿,终于没有力量再坚持下去了,发出了“投降”的信号。他们把站在岸边没有走的人叫到水边,求他问问辛青究竟有什么要求。
那个人走到辛青身边,问道,“海里的人告饶了。你老先生想怎么的,说话。”
辛青:“我老先生不想怎么的。问问他们想怎么的?”
那个人:“不就是没穿裤衩吗!”
辛青:“知道就行。”
那个人大声对气象台和水文站的人喊道,“你们还敢不敢一丝不挂了!”
海里的喊道,“不啦——!一定!向毛主席保证。”
气象台和水文站的同志们再也没有人不穿裤衩就下海了。从此以后,在鲅鱼圈打石头的人们都“夸奖”辛青是个魔怔;同时获得了“辛魔”的绰号。
(三)变化中的海浪
人家说,大海就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天天变;常言道,“无风不起浪”,“无风三尺浪”。一点不假,大海就是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