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统计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戏 海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样。海浪是发生在海洋中的一种海水波动现象,可分为风浪、涌浪和近岸浪三种。海浪的强弱分为十级,分别是无浪、微浪、小浪、轻浪、中浪、大浪、巨浪、狂浪、狂涛、怒涛。

    我们在鲅鱼圈所看到和体验到的海浪大概多属于近岸浪,涌浪和风浪也是存在的,只不过我们并非海洋专业人士,没有人懂得如何分辨这类问题。在我们下海游泳的季节很少见到大浪以上的浪级,中浪倒是经常出现。缺乏海浪知识的我们,不管海浪有多高,只要没有飞溅的白色浪花,都不会影响我们下海。

    夕阳西下,海面有如镜面一样,泛着红光,这就是无浪;这种状况,在多变的大海里,并不是时常存在,遇上这样不可多得的时机,我们会在海水中呆到半夜。

    在海浪达到一、两米高的时候,下海的人就较少了,不过,对于我们这些痴迷戏海的人来说,绝对不会放过在大海波浪上玩耍的机会。在大浪(形容词;中浪级别,超过中浪级别,我们是不敢下海的)中游泳体力耗费较少(上岸时还是十分费力的)。波浪会把你从波谷送上波峰,再从波峰滑下波谷;不知不觉间,你又到达了顶峰,再漂向谷底……。用孩子们的语言说,“太自由了!”不过,晕船的人,大概不会坚持很久。

    每逢遇上浪大的时候,游泳的最大难题,是进到海里去的问题。两米来高的浪头拍打到岸上,一不小心,就会把你拍倒在地,若想进入大海是十分艰难的。经过多人多次在失败中摸索,终于找到一条进入大海的通道。一般情况,在浪头拍击沙滩的时候,浪头与海岸之间总是有一定夹角的;在前后两排浪峰之间总是有低谷存在,这个低谷形成的夹缝就是我们冲进海里的通道。只要你冲进浪谷,你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被送到浪峰,在峰谷间,你稍稍做一些游泳动作,你就可以搏击在大海浪波之上往复游荡了。

    当然,从波涛起伏的大海之中出来上岸,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往往需要挣扎几次,才能摆脱海浪的羁绊;被浪头拍打到沙滩上,呛几口海水,也是不可避免的经常发生。

    午饭之后,蒙蒙细雨下个不停。兆济民戴上柳条帽、披上雨衣,要出门。我问他,“下雨,出去干啥?”

    答:“下海。”

    吃罢饭,我正在合计去不去游泳,想不到兆济民不声不响地已经采取行动了。高桐那边听到兆济民的话,也喊了一声,“走!我也去。”

    我们六、七个人,顶着雨,直奔西海。到了海边,大海里已经有气象台和水文站、财政局的游泳积极分子们畅游在海面上。就连财物委的老红军吴一菲(他是我们打石头队伍中年龄较大、资格最老的一位)也游在其中;吴一菲光头,即使是在阴天的时候,他漂浮在海面上的大脑袋,也会像葫芦瓢一样白亮白亮的引人注目。他很愿意和我们统计局的几个年轻人在一起游泳。进到海里,他很快就到达深水区,漂在海面上,很少做长距离游动。

    在蒙蒙细雨中游泳,别有乐趣。此时,基本上是无浪,水面上布满了雨点砸出的一片片跳跃的泡末,远远望去,海面犹如磨砂玻璃一般。雨天的海水,格外温暖;不一定是水温上升,可能是海边空气温度较低而给人造成的错觉。

    上午,打石头中间休息的时候,在我们北海打石头现场,有人发现大海中,从西海方向有一群人向我们这边游来,游泳队伍的前面,打头的那个人手擎一根大竹竿,竹竿上飘着一面大红旗。

    游泳队伍距离我们越来越近,大家不约而同的向海边走去。原来是气象台和水文站、财政局在西海打石头的游泳爱好者们大约有二、三十人在海中列队“拜访”北海。

    有人问:“打头的是谁?”

    答:“水文站的老黄。”

    韩科长:“真厉害!两手举着大竹竿,在水里游,全靠踩水(踩水也称“立泳”。实用游泳姿式之一。借助两腿向下踩蹬,使人体浮立水中。踩蹬时,两腿可同时也可轮流进行,两手则在胸前做横向“摸水”动作。)了。”

    李科长:“老黄的水性好。六零年涨大水,水文站几个人在小河口测量水势,小船让洪水掀翻,三个人被底朝上的小船扣到河里,两个人遇难,老黄凭着一身好水性,硬是从‘扣篓子’(方言,指某物品被盆、筐之类的容器扣在其中)的船底下钻了出来。”

    由于北海岸边尽是稀泥,他们在看到我们对他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赞扬之后,又高举红旗返回。

    (四)从大董屯游到鲅鱼圈

    又是一个风和日暖的星期天。不知道为什么,下午游泳的人很少。我和兆济民在海中,不知不觉地游得离岸边越来越远。远远的看见鲅鱼圈方向的岸边有人在活动。我说,“咱俩往鲅鱼圈那边去看看?”

    “好。走。”兆济民欣然同意。兆济民也是在鲅鱼圈打石头的众多游泳爱好者之中数一数二的游泳高手。据说,小时候,河西涨大水,他硬是穿过洪水淹没的多处、数公里、几米深的地段从几十公里之外的海城温香来到鞍山市内。

    海水的密度较大,自然浮力也大,所以,只要全身放松,在海中游泳是不会很疲倦的。

    几只海蜇在海面上出现,兆济民急忙提出警告,“注意!有海蜇。”

    过了一会,兆济民突然说道,“我的肩膀怎么麻酥酥的?是不是让海蜇蛰了?”

    “不会吧。没看见我们近前有海蜇呀。”我转回身,左右察看一番,在我们两个身旁没有看见有海蜇的踪影。

    不远的前方,岸边几块巨大的、光滑的大石头上,有几个小孩在上面玩耍。我们向他们游去。

    “不好!我的脚杵到了一个硬东西。好像个头不小。”兆济民又发出危险信号。

    我们在海中游泳不讲究姿势,不追求速度,向前游动时,我和兆济民都不是身躯与海平面平行,而是大约有四、五十度的夹角,头总是露在水面之上,大概属于“立泳”的变形。那个年头,我们小时候没有受过专业游泳训练,我们学游泳都是从“搂狗刨”开始,脑袋从来不会埋在水里,所以,自然就会养成类似立泳的姿势。这种姿势,虽然缺乏速度,但是,还是十分实用。

    游了几步,我也觉得下面有东西碰到脚上。于是,放慢了游速,身体在水里几乎成为垂直状态;此时,双脚蹬水的时候,自然杵到了海底;顺势,我站了起来。原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