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统计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最后的课堂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师通过统计资料,阐述了统计为党和国家制定政策方针,进行重大问题决策时的作用。他以中国和苏联“超英赶美”为例,用统计数字作了证明。“超英赶美”是 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苏联要15年赶超美国,毛主席之后提出要让中国在15年内赶超英国。王老师用当时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钢产量统计资料论证了这些口号。苏联与美国1913年到1956年43年间钢产量,美国从3180万吨发展到10450万吨,发展速度为328。6%,平均每年递增2。9%;苏联从420万吨增加到4870万吨,发展速度为1159。5%,平均每年递增6%。按照两个国家各自的发展速度,15年后,钢产量苏联一定会赶上美国。事实证明,到1970年,苏联钢产量超过1亿吨,与美国基本持平。中国和英国比较,英国1941年到1956年15年间钢产量从1200万吨增加到2100万吨,发展速度为175%,平均每年递增3。5%,按这个速度,15年后钢产量可以达到3600万吨;中国1952年135万吨,1957年524万吨,发展速度为338。1%,平均每年递增16。5%,按这个速度15年后可以达到5100万吨,如果增长速度再低一两个百分点,达到4000万吨没有问题。当然,中国钢产量直到1983年才达到4000万吨,比预想的多用了10年。在这26年间,大多数年份钢产量都是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只是大跃进之后的两年,文化大革命中间的数年,增长速度出现了两位数的负增加。这是王老师(包括为中央提供决策依据的计划统计机关)在计算可能实现赶上英国的钢产量时无法预测的。

    《经济统计学》第三编是人口统计。批判马尔萨斯反动人口论成为讲课的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内容。马寅初先生理所当然的成为授课时批判的活靶子。社会科学是有阶级性的,如果,在那个时候哪一位老师在讲社会科学领域里某一个学科的课程,不讲批判资产阶级的内容,是绝对不可以的。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在十八世纪末创立的。其理论的基本点是人口与食物等生活资料的关系。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他主张节制、抑制、扼杀人口增长。他提出遏制人口的增长有两类办法,一是道德的节制的办法;一是罪恶的遏制办法,那就是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减民众人口。

    王老师用统计资料驳斥了马尔萨斯的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的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的谬论,说明马尔萨斯反动人口论是不符合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实际的伪科学。王老师列举了1850年到1910年德、法、英、意、美五国的人口从1。304亿人增加到2。609亿人,60年只增加了1倍,而不是依照等比级数年年倍增。他又用每一个人口拥有的粮食产量来证明生活资料的增长赶不上人口增加的谬论。人均粮食产量是以粮食产量为分子,以人口数为分母计算的,人口增长如果快于粮食增长,分数的比值一定是越来越小,人均粮食产量的增长率必然是负数,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负增长。例如,我国1952年到1956年人均粮食产量增加8。28%,说明人口增加没有快于粮食产量的增长。当然,讲课中更重要的是批判马尔萨斯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而控制人口过剩,只能依靠资本主义制度,反对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本主义。

    1957年7月马寅初在第一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发言,认为我国人口增殖太快,主张控制人口。他认为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建议进行人口普查和建立人口统计工作;同时,制定人口政策,编制人口计划。他主张,国家干涉生育,实行计划生育,晚婚节育,宣传避孕,奖励节育,惩罚多生。

    马寅初观点的基本点也是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关系。所以必然要与马尔萨斯挂上钩,被当作“新马尔萨斯人口论”而加以批判。王老师归纳了当时“右派分子”提出的人口多的危害。比如,人多,耗用粮食多,粮食占用耕地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少、生产量少,影响轻工业发展;人多,消费量大,致使国民收入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衡,积累少,影响建设规模,制约生产发展;人多,生产资料少,劳动者技术装备程度低,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等等。批判马寅初,反驳 “新人口论”的理由也是很充分的。比如,几年来人口虽然增加,轻工业发展也是提高的;国民收入是活劳动创造的,活劳动越多,国民收入越大,相应的积累额也会增加,不可忽视消费和积累是辨证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依靠机械化,(那个时代)除了重工业之外的小型企业的发展还是要依靠人力,没有条件实现机械化,等等。批判的要害问题是说马寅初等人把人民群众看成是只会消费的消极因素,而看不到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说,他们的问题在于脱离中国实际情况去谈中国问题,和资产阶级的马尔萨斯是站在同一个立场上,也就是资产阶级右派的立场上,抵制社会主义。

    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称“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但是,报刊杂志上,我们的课堂上,照例是把他与马尔萨斯相提并论,批判不已。好在我们党和国家早已经认识到人口的发展必须实行计划生育,且坚决执行,五十年后,中国人没有达到十六亿,比马寅初预计的少生三个亿。

    王老师毕竟是苏联留学回来的副博士,虽然他在批判马寅初的时候必须引用报纸杂志上权威的论点论据,但是,还是不落俗套,一定要讲出与大学课堂相匹配的理论知识。

    王老师讲了《人口统计学》的理论基础——人口规律。(人口规律,或社会主义人口规律,读者可以到《政治经济学词典》或互联网上去查。)王老师应用统计数字讲述了社会主义人口规律中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比如,就业与劳动生产率问题。他列举了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年至1932年的统计数字,证明社会主义人口规律中就业人口与劳动生产率二者之间是相得益彰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就业人口的增加是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存在必然的相一致的联系。

    统计数字表明,苏联1928年一季度失业人口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