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统计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最后的课堂第(1/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最后的课堂

    1958年上半年基本上没有上课。下学期开学后,还处于大跃进“起跑阶段”,人们的思想仍然高度膨胀。全校师生在党委号召下开展教育大革命,教学活动难以进行。1958年末,中共中央批转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问题的几个建议》,对生产劳动时间作了具体规定,并强调安排生产劳动,要尽量与教学结合。教师的主要劳动是教学,参加体力劳动以不妨害教学为原则。后来,中央又提出全日制学校应该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党委根据中央精神,贯彻以教学为主的原则,开始稳定教学秩序。《辽宁大学》校刊发表了《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而奋斗》的社论。指出,“学校的基本任务是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是为了多快好省地培养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来。……认真学习书本知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教条主义,只要我们能够把读书和劳动、理论和实际、政治和业务密切地结合起来,书读的越多越好。”

    正是在这种气候中,在我们大学生活的最后阶段,又基本恢复了正常教学状态。

    最后的课程是王积业老师讲《经济统计学》。这是一门财经院校统计学专业最重要的(与《政治经济学》同等重要)的课程。

    王积业老师1955年和刘国光一起被派往苏联莫斯科经济统计学院研究生班学习。苏联统计学家廖佐夫是他的导师,王老师的副博士毕业论文写的是关于劳动生产率的问题(王老师在苏联的导师是廖佐夫,是听同学们说的,未作核实)。1957年在苏联获得副博士学位后回国。当时有关部门要他留在北京,我们学院不同意,又回到东北财经学院任讲师。辽大成立后,担任统计系副主任。

    王积业老师戴一副深度近视镜。他对我们说过,原来他的眼睛的视力极好;之所以变成了近视,完全是在去苏联莫斯科经济统计学院学习之前补习功课,学习俄语累的。到了苏联更是刻苦读书,须臾不敢放下书本。只是到了宝贵的礼拜天,才钻进电影院,连续不断地看上几部电影,彻底放松一番。为了填补损耗的体力脑力,也时不时的吃一次烤乳猪。他说,在莫斯科经济统计学院只有教授级的老师才能够享此口福;当时,苏联老大哥对中国留学生特殊优待,可以吃教授才能够吃的菜肴。王积业老师讲的有声有色,差一点没有把我的哈喇子讲出来。王老师在苏联吃烧乳猪的故事,我曾经在以前的文字中写过。

    刚刚煞冷,王老师穿了一件只有农村老一点的老农才穿的便服棉袄。在图书馆前我们几个同学见此情景,不免发笑。王老师心里明白,看了看自己穿的棉袄,问道,“笑什么?”

    回答:“棉袄……”

    王老师:“这是海城老家我妈给我做的,看,多暖和!”

    在农村,我们把它叫“二大棉袄”。王老师的这件大棉袄的下襟遮住臀部,两袖细长,袖口超过手指;黑色,棉布;这件棉袄无论是裁剪、缝、纳等等工艺都彰显出精心的手工操作的特色,一点时代风韵也没有,土得不能再土。一个大高个、戴一副近视镜、穿着这种土气的大棉袄,有谁能够相信这是一位留苏的副博士!

    王老师见我们一脸迷惑的模样,笑着说,“不管你念了多少年的书,攀升到多么高的位置,都不要忘了老家,更不能辜负了爹娘对你的关爱。穿着老妈亲手给你做的衣裳,不光是身上暖和,心里更暖和。”

    《经济统计学》是我们在校上的最后一门课程。由王积业老师主讲。幸好,至今我手里保存一册(精装)《红星日记》本,(日记本是姐夫在鸡西煤矿公安局先进工作者的奖品,我上大学的时候,还没有用过的几本都给了我。)是专门记录王积业老师讲《经济统计学》的笔记本。(这个笔记本是我手头上仅存的大学上课的笔记。)他讲课的一些内容尚有据可查。

    在这个笔记本中,比较认真地记录了前四编的经济统计学的讲课内容。第一编照例是对象和方法问题。关于统计学的对象从开始学习统计课那天起,老师就说有多种不同意见。其实,在统计工作岗位上干上几十年,那就不是问题了。只有那些(极个别,极少数的人)在屋子里看论文、查文献资料,没有做过实际统计工作,脱离实践的“学者”才会呶呶不休的争来辩去;越是没有定论他们越是得意,不然,岂不是丢了饭碗!恕我言辞过于酸刻。必须声明,我真诚希望在学术界出现能够提出新见解,敢于坚持个人主见,善于争辩的精神和热烈的科学研究氛围。

    与《经济统计学》对象联系在一起的,是统计方法。王老师一共讲了六种方法:综合统计方法;统计调查;统计分组法;相对数和平均数;指数法;平衡法。方法是与对象相联系的,也就是认识什么样的对象,就要使用什么方法。王老师讲,我们现在学习的统计理论,统计方法,可以说是全盘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统计实践成功经验,经过验证的社会主义统计科学理论。但是我们学习的并不彻底。比如,经济统计学中重要的综合统计方法中的国民收入的计算,没有真正的开展;国民经济核算没有进行,统计平衡法也就无用武之地。

    讲到国民经济核算,不可避免地要联系到从苏联“叛逃”到美国的“苏联人”列昂惕夫。美国劳工部为了研究美国战后的生产和就业问题,以列昂惕夫为首的统计工作者编制成功了1939年的美国投入产出表。美国劳工部用该表预测美国1945年末的就业状况,以及1950年美国充分就业情况下,各经济部门的产出数值。其准确性被后来美国的经济发展事实得以证实。1952年,美国空军和美国劳工部协作,编制完成1947年的包含200个部门的美国投入产出表。此后,美国政府定期编制全国投入产出表,作为国民经济核算和决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完成这么浩大的计算工作量,没有大型计算机的助力是不可想象的。对于西方的某些成就,依“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导教,在统计学课堂上,把用计算机编制投入产出表说成是西方资本主义学者在搞“数字游戏”,理所当然的成为批判的对象,列昂惕夫(尽管他应用的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也是在劫难逃。科学毕竟是科学,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也开始进行投入产出调查,编制国民经济平衡表。

    在讲到《经济统计学》的任务的时候,王老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